生活模式可否一键切换()

自古多情伤离别,去年此时,我在写一个关于离别的剧本,今年此刻,我试着体验多重离别中的人、和感受。想到多情,是因为虽然我非常推崇【完全在场】这种存在和相处的方式,但就好像巴黎最后的探戈,太多的情谊不是无处安放,而是无处照单全收,所以,只有在a处等待b处,去b处的路上,还挂念着a处。情绪感受如果能全然在场,为什么情谊不能?
就好像北京之于我,离我出生地并不远的距离,虽然离开了13年,无论我去哪里,它都会是我的中转站,就像回家收拾了行囊再出发一样,即使那里已经没有任何物理上我的所属。
30岁之前,我没有为一件事赚钱攒钱然后去做的经历,好像在经济上生活异常眷顾于我,即使家庭变故,也没有给我带来些许影响。那时候说,“当你想好你要做的事并且去行动的时候,不必担心,全世界都会给予你需要的”,想到的是花时间去体验,到底什么是我想做的事,那几乎成为了生活唯一的旋律。31岁,我用一年的时间,等待这次求学的行程,可是出发前夕,却发现不再有说走就走的洒脱,会惦念,会牵挂,情绪繁杂放不下,我老板说是因为成熟了,更加的顾及到别人,这好像回答了我的疑问,但又没有完全被解答。这时候说起那句话,想到的是,全世界的给予过程是费了心尽了力的,我有足够在意吗?
我会疑惑这次延迟满足的体验感如何,老实说,并不太好,或者也许是太好!我体会到了期待的感觉,是那种小朋友趴在窗前翘首以盼等了12个小时最终看到太阳下山的状态,也体会到了别人长叹一口气说,终于!说走就走或者唾手可得好像是我生活的常态,以至于当列车启动驶向北京,我抑制不住内心的难以平静,在朋友圈大喊我终于出发了。这两种体会对我来说是那么的弥足珍贵,因为这既代表了想好了而能行动,又有全世界的帮助。那么,为什么第一反应是被延迟满足感觉并不好,对我来说形式上不是大问题,但内容上,很希望有那种一键切换的设置,以至于不必在生活模式转换的过程中彷徨。

【生活模式可否一键切换()】嗯!这是我这段想说的:
1. 生活让我们活在客观世界,有定好的世界法则和游戏规则,有遵循规则的人形成的大环境,有经济政治律法这样的约束,所以有小人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大人物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既得利益者的运筹帷幄、绝大多数人的艳羡与拼搏;
2. 我们总是喜欢活在精神世界里,因为那里有所谓的自由、有能与世界远离又能最好的连接的艺术、有我们的追逐与人本主义的土壤、也有哲人们的探索、连接宇宙生生不息能量的灵性,和趋向于实现永生的智能;
3.不要考虑分类逻辑,我想说还有一个空间:情绪的世界。当你文思如泉涌大概是被促动了深埋已久的感触;当你对一个接触甚少的人大发雷霆的时候,可能是投射了曾经的不公平对待;当你疯狂的渴望一件生活上的事而忽略了客观世界的规则,可能是被抑制的渴望给你带上了有色眼镜。回到那个经典问题,我们眼中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吗?如果所思即所见,朋友圈对一个人的限制绝对不仅仅是时间这一个边际成本。
无限趋近于实相,可以把这个当作是人生目标吗?我想说,不行,因为这句话的前提假设,仍然是实相是存在的。就像想追求无限趋近于自由,意味着你承认有自由,而你得不到。可是按照尤瓦尔的论调,我们所谓的自由,只是因果、随机、和基因密码,既然不存在,无限趋近的方向为何呢?
在快把自己说晕之前结束,是一名趋向于成熟的女性的最优选择。
我的落点是,【生活】和求学、旅行、梦想、艺术、学术、爱情、助人...如果不可无缝链接,能一键切换吗?


生活模式可否一键切换()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