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离开大厂,去卖保险

投稿|离开大厂,去卖保险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刺猬公社 , 作者|石灿 , 编辑 | 园长
身边越来越多的信息表明:诸多互联网人都去卖保险了 。
近一年的行业活动上、社交媒体动态里、突然复活的微信好友、突如其来的节日问候……都在谈论保险员正成为外卖员、网约车司机之外的第三大互联网人再就业“保底职业” 。
什么叫互联网“保底职业”?简单可以理解为:从互联网公司失业后 , 至少可以选择外卖员、网约车司机或保险员再就业 。
其中 , 保险员是当下备受关注却又颇为“朦胧感”的社会工种 , 大多数人对保险员的基本认知还停留在“强推销、不负责”层面 , 实际上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
“这个排列 , 调侃是没问题的 。不过仔细想来 , 做保险代理人和送外卖、开网约车完全不是一回事:做保险代理人是真正可以积累知识和经验的 , 但送外卖和开网约车 , 至少目前都是体力活儿 。”本文主人翁吴晓东告诉刺猬公社 , 保险员更为专业的叫法称为叫保险销售人员 , 它既包括保险公司的代理人 , 又包括保险经纪公司的经纪人 。
带着诸多疑问 , 刺猬公社深入与多名保险销售员深度交流 , 既定认知一次次被打破 。
他们学历高 ,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院校;拥有互联网大公司工作经历 , 也拥有媒体机构从业经历 , 善于言说 , 勤于学习;面临或即将迎接中年危机 , 在上一份工作中受到挫败后 , 保险行业给予了新的学习动力与机会 。
那么 , 他们的具体形象是怎么样呢?这是一个有趣的命题 , 他们也是一群亟待揭开面纱的人 。
01 每10分钟到15分钟都看一次手机吴晓东身材纤瘦 , 穿着商务衬衫 , 戴着一副黑白镜框 , 薄薄的镜片后闪烁着敏锐目光 。4月份的某个星期里 , 他一直在北京一家医院奔波 , 调取病人的病例、走账单理赔流程 。他不是医生 , 也不是病人家属 , 而是保险代理人 。
那个病例涉及甲状腺癌症 。“我不是学医出身 , 拿到病例报告后很多内容看不懂 , 只能拿着条例与保险条款每一条内容核对 , 由此判断保险公司如何赔付保险金 。”
吴晓东是知道客户病情消息最早的人之一 , 甚至是唯一 。
他早早介入到客户的挂号、买药、住院、手术治疗等所有环节 。他还叮嘱客户 , 要把每一个环节出具的检查报告、账单发票、手术名称等等信息都保留下来 , 出院后 , 全部交给他 。一旦哪个环节的单据丢失 , 都会给保险报销造成麻烦 。
“经验很重要 。”吴晓东说 , 遇到第一个保险理赔的客户时 , 报销的数据清单太多 , 导致手忙脚乱 , 有了经验后 , 客户在医院期间 , 什么阶段该要准备什么报销资料 , 都能提前告知顾客 , “熟能生巧 。”
吴晓东是某外资寿险公司的一名保险代理人 , 售卖产品与寿险管理相关 , 此前在一家主流新闻资讯平台和知名音频互联网公司工作过 。2019年11月进入该寿险公司 , 如今 , 手头攥着80多个顾客 。他每天的节奏是上午9点钟到公司打卡签到 , 参加一小时晨会 , 剩下的时间自由安排 。
很多细节都把吴晓东指向一个照顾他人感受的人格角色里 。我们早早约定访谈时间 , 他不断通过微信解释他行为举止的含义;我们见面是在7月12日下午 , 访谈前 , 他特意提示 , 每10分钟到15分钟都会看一次微信 , 倒不是不专心 , 而是“顾客万一找过来 , 要及时回复信息 , 90%的信息都与看病相关 , 所以不敢耽误 。”
寿保险公司与吴晓东签署代理合同 , 而非雇佣合同 。对他而言 , 他们彼此既有商业分佣关系 , 也有相对独立空间 , 利益并不完全与公司绑定 , 但只能卖自家公司设计销售的产品 。
保险行业在中国大陆发展时间较短 , 但快速走过了恢复发展、快速扩张、松绑创新三个阶段 , 进入激进扩张时期靠人海战术获得市场规模 , 形成负债驱动型与资产驱动型两大类商业模式公司 。
《任泽平2021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报告》显示 , 保险行业当前处于规范发展时期 , 行业特征从规模导向转为风险导向 , 2021年 , 中国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5万亿元;而根据奥伟资讯的预计 , 到2050年 , 中国人身险市场保费规模预计将达到45万亿 。
个人代理、银行保险、公司直销、保险经纪与专业代理四种方式是保险行业的几个常规产品销售渠道 。但近年来 , 个人代理的地位抬升 。吴晓东2019年入行时 , 代理人数量直接从2014年的325万人猛增至912万人 。这与2015年代理人资格考试取消有关 , 也与政策鼓励社会人员进入该行业有关 。
吴晓东抽身之后的2019年 , 互联网行业仍然在蒙眼狂奔 , 在线教育更是年轻人奔涌而至的热门行业 。只是 , 2017年以来 , 国际环境和互联网创业氛围暗流涌动 , 反垄断调查产生的影响逐步传导至国内 。国内互联网市场存量竞争加剧 , 部分赛道的反垄断监管明显加强 。
黄昏来临 , 时代风向骤变 , 吴晓东带着过往历史转身面向新的明天 。
02 迈入互联网 , 昂扬大步走吴晓东从中国香港读研毕业正值2015年夏天 。他在广州一家知名媒体一边实习一边找工作 , 半年后 , 通过社招拿到某主流新闻资讯平台的岗位录取邮件 , “工作内容蛮简单 , 外界相传的网站标题小编 , 就是我的工作之一 。此外 , 还做一些专题报道内容 。”
压力主要来自外部竞争 , 特别是今日头条 。它于2012年创建 , 凭借智能分发技术 , 快速搅动新闻客户端市场格局 。2016年前后 , 一股焦虑的气氛在网易新闻、腾讯新闻、新浪新闻、搜狐新闻四大平台内部盛行 , 多名内容编辑都担心自己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 , 导致饭碗丢失 。
吴晓东工作三年 , 成为带领十余人团队的负责人 。即便如此 , 他也看不到职业上升空间 , 决定出走 。经人介绍 , 进入一家知识付费公司 , 但短短一个月便离开 , 转入某头部音频互联网公司 , 专做App生态流量规则的制定与管理 , 比如App首页推荐内容的决定权重、推荐位的展示效果图、各个内容频道的流量运营方向等等 。
“让整个App流量最大化是第一考虑标准 。”他解释说 , 基于内容的收听数据、各方面转化数据、留存数据制定流量规则 , 分配App总目标 , 然后拆分给各个频道负责团队 。
这一策略背后是2018年的音频平台用户规模争夺战 。蜻蜓FM、荔枝、喜马拉雅等音频综合平台竞争得如火如荼 , 得到、混沌学园、樊登读书会等知识付费平台也蒸蒸日上 , 投资入股、广告营销、人才扩张、业务拓新均是那时的行业特征 。
在吴晓东的团队里 , 他们从更微观的页面设计做起 , 保证每一位新用户下载注册完App后的页面与老用户看到的页面不一样 , “那个页面是专门为你设计的 , 目的是把你留下来” 。
中国互联网在2018年前后迎来全盛时期 , 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美团市值(估值)高涨 , 新旧业务意气风发 , 保持昂扬姿态向前 。互联网文化渗透到城市文化线下场所 , 有人胸前挂着互联网大厂工牌逛街 , 大厂买来几只猫放在办公室喂养 , 上班时间大多在上午10点后 , 夜里下班还能向公司报销打车票 , 松散自由的文化营造着全新商业组织活力 。
扩张 , 扩张 , 扩张!互联网大厂梦 , 越吹越大 。
没过多久 , 吴晓东的考核指标从“以流量为主 , 变成营收为主 。”
微观工作考核调整背后隐藏着行业的结构性巨变 。音频行业的融资数量和融资规模在2018年到达顶峰 , 随后两年 , 头部公司融资难度增加 , 人口红利殆尽 , 业务发展受限 。
当一家公司压抑对流量的渴望 , 逐步为营收考虑时 , 通常是从规模扩张阶段转换到了财务收缩阶段 , 取悦投资市场 , 为上市做准备 。
吴晓东团队共5人 , 他被分配了半年完成120万的营收KPI 。
“卖课是卖不出来的 , 卖广告是最快的 。”他反问道 , “但是谁愿意在音频内容里投放那么多广告呢?广告主也不傻 。”
强撑了一段时间 , 他发现并不是只有他们一家卖不出去广告和课程 , 而是整个行业大多数平台都卖不出去 。
团队氛围很好 , 只是KPI压力确实大 , 加上互联网行业的“35岁魔咒”在头顶盘旋 。29岁 , 他决定再次更换工作 。
03 出走互联网 , 都“被伤害”过吴晓东面试过不少互联网头部公司的音频业务线团队 , “虽然用户群不一样 , 但做法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转过头来 , 他又想 , “即便在互联网行业换了工作、涨了薪水、提高title , 还是解决不了我职业上面临的核心困惑 。”
吴晓东把这个核心困惑描述为:“一份能够真正有积累性 , 能让时间和经验成正比增长 , 为个人赋能的工作 。”
这是他从不断变化的工作经历中产生的一个重大转变:他更热烈地谋求职业的长期稳定性 。只是 , 他并不想进入公务员体制或者国企单位 。
身体也在向他释放消极信号 。“上大学时通宵看论文写作业 , 第二天吃个早餐 , 可以上课到中午12点 , 现在怎么弄?熬一个夜 , 一整个礼拜都废了 , 再过五年怎么办?”随着成家 , 他的选择变得更加谨慎和重要 。
2009年夏天 , 吴晓东从南方城市前往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上本科 , PC互联网进入巅峰时期 , 淘宝、京东崭露头角 , 去外企也是一股择业潮流 。2013年 , 他到中国香港攻读研究生期间 , 移动互联网浪潮席卷中国大陆 , BAT格局一统江湖 , 毕业生进入互联网大厂开始成为香饽饽 。直到2015年 , 他研究生毕业 , 新贵TMD崛起 , 又掀起一波互联网大厂乘风破浪之势 , 遍地都是成功学叙事 。
只是 , 当他在2019年结束自己的互联网旅途时 , 互联网行业不再是他下一站的首选领域 。
他打算考一个教师资格证 , “老师肯定是越来越吃香的 , 即便进不了公立学校 , 起码可以选择在线教育公司 。”但谁能想到 , 两年后 , 整个在线教育行业都没了 。
选择离开互联网行业前一年 , 在吴晓东身上还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
“北漂”吴晓东举全家之力在北京五环外买了一套房 。远赴北京的他不像在海南有亲戚朋友依靠 , 个体忧患意识更加强烈 , “不论发生什么 , 都不能让现在的家庭经济情况倒退” 。他选择为家庭成员购置商业保险抵御潜在风险 。
2019年一边守住现有工作、一边寻找新机会期间 , 他从上海明亚保险经纪、广州友邦寿险的两个朋友那里分别得到“保险挺好的”印象 。这令他颇为惊讶 。
朋友们上学时寡言少语 , 经常坐在教室后排 , 多年以后居然从事了一份需要频繁对外沟通的工作 , 而且是保险销售人员 。经过一番了解 , 朋友给吴晓东推荐了一位在北京一家寿险公司的保险销售员 。他决定与其见面聊聊 。这一聊 , 便决定了他接下来三年的职业路径 。
保险经纪人李忻融的经历与吴晓东相似 , 但她身上的互联网气息更为浓厚 。她于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 , 辗转知名媒体机构、影视公司工作近10年 , 30多岁时进入国内顶级互联网公司市场部4年 , 后重新择业 。
每天与不同业务线的人进行博弈 , 对李忻融来说是一种职业成长 。她的确从中获得了更公平的交流机会 , 只是长期加班到深夜才能回家 , 每天都要被别人Challenge , 或者别人Challenge自己;与孩子打照面的机会少之又少 , 日常时间都给了工作 。
长期高压工作后 , 体检报告数据指标越来越差 。突然 , 李忻融生了一场病 , 生活与工作的焦虑在短时间内叠加并爆发 , 不得不做出新选择 。2021年底 , 李忻融一位北京大学本科的学妹引荐她进入明亚保险经纪公司 , 正式转型成为一名保险经纪人 。
保险经纪人与保险代理人不一样 。简单来说 , 保险经纪人以投保人为主要服务对象 , 代表投保人的利益向保险人进行谈判;保险代理人以保险公司为主要服务对象 , 代表保险人的利益与投保人进行谈判 。从佣金来源看 , 经纪人和理人都主要从保险公司提取佣金 。
李忻融进入明亚完成系列培训和考试后 , 加入内部一支销售团队 , 成员学历以北大清华为主 , 身边同事给她一种源自专业度的优秀感 。“我比较佩服比我厉害的人 , 特别是在工作中 , 一直是这种状态 , 我可以在他们身上学习到更多知识 。”她说 。
吴晓东的工作环境也有很多高学历同事 , “不至于说学历占比夸张到爆炸 , 不过我们能想到的名校生 , 我所在团队里都有 。”而一家近万人的北京保险经纪公司人员构成数据显示 , 本科、硕士学历占比人数达到78% 。
单独看北京地区保险公司人员构成很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印象 , 我们把视野放到全国来看 , 《2021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从16056份有效问卷中 , 展示了一个更大范围的群像特征 。
整体行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逐年递增 , 但仍以大专学历人数占比最多 , 其次本硕学历人数 。《2021白皮书》调研范围涉及全国63座城市的32家保险公司 , 用保险行业常用的IDA(个人修炼、客户服务、公司/团队支援)精英平衡发展三环模型来看 , IDA精英工作地域集中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占比达到61.5% 。
这也意味着身处北上广等大城市的人 , 更能接触到高学历的保险营销员 。从整体上看 , IDA精英队伍仍以女性为主 , 占比为81% , 而男性只占19% 。他们的年薪远高于行业整体水平 , 竞争局面也更加激烈 。
保险营销员在加入保险行业前 , 多为销售人员、企业主或个体经营者、企业管理人员或职业经理人 , 他们在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媒体机构、研究机构等公司工作 。
刺猬公社还发现 , 某保险代理团队共有近百名成员 , 拥有5年以上媒体从业经历的人 , 不在少数 。对于拥有媒体和互联网公司从业经历的人而言 , 更容易在保险行业生存 。他们已经在前两段职业经历中训练过口才表达、理性思考、用户思维、心态调整等为人待物的基本能力 。
但刺猬公社经过调研也发现 , 很多进入保险行业的互联网人都“被伤害”过 。
最后深度参与互联网业务的人们不断出走 , 他们经历过互联网公司大破大立高峰 , 也一路下跌进入大消大沉的谷底 。
项目方向、项目组成员和负责人更换频繁 , 导致项目组成员人人自危 , 相互争夺眼前利益寻求安全感 。
大厂职场风光 , 可生活失控 , 进入到一种“异化”的状态中 , 工作时间无限拉长 , 价值感匮乏 。
家中有人遇到病痛、需要金钱时 , 基础的社保与个人存款无法支付高昂医疗费用 , 再加上可能遭遇经济型裁员 , “打工人”处于绝对被动地位 。
保险代理人周洁便是其中之一 。她曾在国内多家头部新媒体内容机构工作 , 2021年下旬进入某头部大数据公司市场部 , 不到三个月就离职 。
【投稿|离开大厂,去卖保险】“我运气不好 , 刚去就遇到公司组织架构调整 。”她说 , “我在混乱中进去 , 又在混乱中离开 。”
这家公司逆势扩招 , 又迅速裁员 。失业后的周洁不敢回老家 , 一直待在北京的出租屋里 。2022年初 , 朋友看她也没有新的打算 , 4月份把她引入保险代理行业 , 至今尚未开单 , “听讲座、开产品会 , 恶补专业知识” 。
周洁尚处于职业选择与自我价值探索的新迷茫期 , 保险销售员并非是她接下来十年的主业 。“对我来说 , 价值比什么主业副业都重要 。职业发展方向和兴趣价值 , 有重合 , 又有差异 。新媒体是我喜欢的 , 但我自己没看清楚这个行业未来发展的路径 , 我要看清路径之后 , 再决定往什么方向走 , 然后才是择业的问题 。”
“个人发展在新媒体的天花板 , 需要我用什么方式突破?我需要考虑的是这个问题 。”她补充道 。
04 谁买保险?保险产品、保险公司、保险销售员都可以变 , 唯独保险是一份做“人”的生意的定义不会变 。这意味着人脉关系非常重要 。
李忻融首单代理保险来自身边的同学 。开启首单后 , 幸运之神垂青 , 她迎来多位客户 , 其中一位客户40多岁 , 在互联网大厂任职 。客户说 , 他身体不是很好 , 可能提前退休 , 需要一笔养老金 , 抵御个人的潜在风险 。李忻融提前针对他的需求和条件给出一份商业化养老金保险方案 , 当面详细沟通一段时间 , 最终从个人财务配置出发 , 确定方案 , 每年投入一定数额金钱 , 5年后取出 。
从其他职业转变到保险销售员的角色中 , 李忻融认为身份认同最重要 , 以此扛住周遭人的不解、疑惑与劝退 。签下这单 , 李忻融笃定自己要长期做保险经纪人 , 保持一定频率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小红书账号发布个人动态 , 打造个人品牌 。
“越高级的人群 , 你就越需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打动对方 。”李忻融认为 , 保持一定的形象输出非常重要 。身处社交媒体发达的网络环境里 , 善于对外曝光自己的保险从业人员的确更容易获得客群数量 。
“牛逼的代理人才能服务牛逼的客户 。”吴晓东说 , 但凡需求端的群体一直存在 , 一定会有人涌向供给端 。
吴晓东笃信的一条准则是:“三流的营销员卖产品 , 二流的卖公司 , 一流的卖自己 。卖自己就是卖认知差 。”上大学时 , 他喜欢打游戏 , 看闲书;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 , 如今 , 他看“硬书”——每年阅读45本左右的经济学、金融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书籍 。
“产品、公司都具有很强的相似性 , 但每个人对产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 优秀的保险销售员一定在不断学习 。”他说 。
对于一份讲究人脉关系的工作而言 , 传统的缘故交集、朋友介绍、陌生拜访依旧是主要获客渠道 , 但自身学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基础客群学历背景也是如此 。吴晓东给出了一份更具体的客户画像 。
“40岁左右的中产客户心态更开放 , 积累了一定财富 , 也有充足的条件安置自身风险 。中产客户不光是他们有能力支付商业保险金 , 而且他们的保险意识更强;高学历的年轻打工人认知水平迭代速度很快 , 了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能快速帮助他做出决策 。”吴晓东说 , “很多人买商业保险的动机很简单 , 就是‘当我生病了 , 不找家里要钱’ 。买保险不是要解决你的所有人生问题 , 而是解决最关键的问题 。”
保险营销员对保险行业具有强烈的价值认同 。整体从业者在尽责性、外倾性、随和性、情绪稳定性这四方面都展现出了较强的性格特征;但开放性的表现欠佳 。
两年间 , 吴晓东服务超过80位投保客户 。他说 , 已经练习掌握快速与陌生人沟通的技能 , 向顾客提出的每个问题“都不是瞎聊 , 而是都有针对性的 , 得抓住客户关心的点 。”
刚入行时 , 他因为“开单”不成功焦虑过 。他的团队负责人告诉他 , 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现在完全不着急 , 一方面确实有成长 , 底气稳了;另一方面你要知道 , 成单是因为客户有需求在 , 如果没有需求 , 再怎么谈都没用 , 你是没办法说服对方的 。”
人脉推荐的客户最容易成单 。吴晓东曾多次向一位互联网公司中层员工推荐商业保险 , 对方一直拒绝 。突然有一天 , 对方邀约吴晓东 , 一见面就催促吴晓东根据对方情况匹配一份商业保险单 。吴晓东开心又困惑 。签单完成后才知道 , 该客户在与上级领导闲谈时 , 被推荐购置商业保险 , 信任关系和上下级推介 , 让吴晓东刚好成为这一需求的保险承接人 。
个人选择背后亦有历史进程的作用 。中国经济经过多年快速发展 , 一线城市庞大中产阶层崛起 , 他们具有充足的购买力;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有很多问题需要处理 , 商业保险是其中一个解决方式 。
吴晓东认为 , 对于中产及以上的高净值家庭来说 , 一般代理人很难服务他们 , 高学历、高素质、足够专业的保险销售员更容易获得他们信任 。
“你刚好想买 , 我刚好就在 。”他用一句“鸡汤金句”谦逊且自信地结束了对话 。
(备注:应受访者要求 , 吴晓东、周洁为化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