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从《外太空的莫扎特》说起,少年童星为何如此稀缺?

【投稿|从《外太空的莫扎特》说起,少年童星为何如此稀缺?】投稿|从《外太空的莫扎特》说起,少年童星为何如此稀缺?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娱乐资本论 , 作者  | 郭雪梅
作为陈思诚“太空三部曲”的第一部 , 《外太空的莫扎特》一经上映就引发众多讨论 。简单说来 , 这部影片讲述了任大望(黄渤饰)一心想把喜好天文的儿子任小天(荣梓杉饰)培养成钢琴演奏家 , 两人在兴趣梦想上出现争执 , 外星人莫扎特的意外出现 , 让任小天不用整天练琴 , 成为探索浩瀚宇宙的小孩……
投稿|从《外太空的莫扎特》说起,少年童星为何如此稀缺?
文章图片

2020年 , 因饰演《隐秘的角落》主角朱朝阳而获得高评价的荣梓杉 , 在此次饰演任小天时却让观众产生了莫名的违和感 , 主要是因为荣梓杉自《隐秘的角落》之后身高直蹿180 , 在电影中饰演初中生 , 倒显得不那么具备观众期待的童真感 。
但转过头细想 , 在当下的娱乐圈找到替代荣梓杉、具备票房号召力和高国民度的童星似乎也没有人选 。
能演出10-16岁 , 介于小孩和高中生这一阶段中的“少年”童星 , 在如今正变成稀缺的圈内人物 。
童星辉煌时代少年款童星也有过非常辉煌的过去 。
2003年到2006年的国产剧盛产童星 , 他们在剧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任务 , 往往表演到位、感情丰富 , 是当下老剧怀旧风潮中的重要组成 。《小兵张嘎》《少年大钦差》《宝莲灯》《家有儿女》等多部经典电视剧均产出了大批的国民童星 , 比如杨紫、张一山 , 其中释小龙作为最家喻户晓的童星 , 早在90年代就拍了大量的戏 , 深受观众喜爱 。
投稿|从《外太空的莫扎特》说起,少年童星为何如此稀缺?
文章图片

2008年到2010年左右 , 我国童星的新面貌开始减少 , 此前积累了高知名度的童星大部分消失于荧幕前 。新人有因《唐山大地震》中的“小方登”获得关注的张子枫 , 还有在《非诚勿扰2》《一仆二主》等表演出色的“国民闺女”关晓彤 。2008年播出的《巴啦啦小魔仙》也带火了一批童星 , 但效果并未持续 。此后不久 , 国内养成系男团TFBOYS则开启了童星发展的新方向 。
2016年是新童星层出的又一时间节点 。在这一年 , 原本在演艺界并不出名的赵今麦因饰演都市家庭剧《小别离》而开始陆续得到关注 , 紧接着2018年受邀参演都市情感剧《少年派》 。由柠檬影视出品的《小别离》《小舍得》《小欢喜》三部曲因探讨教育痛点备受观众喜爱 , 剧中演员除赵今麦外 , 其他童星也纷纷有了更多拍戏资源 , 比如李庚希、周奇 。
投稿|从《外太空的莫扎特》说起,少年童星为何如此稀缺?
文章图片

因题材特殊 , 2020年播出的《隐秘的角落》 , 则从新角度挖掘出了荣梓杉、王圣迪、史彭元这批05后童星 , 但这样的童星走红案例却不可复制 , 许多在影视剧露脸的童星仍旧难遇一个爆火的机会 。
大红的童星为什么消失了?童星消失并不是无迹可寻 。
从制作端看 , 主要是因为童星演员的整体降级 。曾经他们可以在《小兵张嘎》《家有儿女》等剧集中挑大梁 , 现在却只能以配角出现在剧中 , 比如表演幼年时期的主角 。再者 , 他们可能会在某些特殊题材中出现 , 比如讲述儿童犯罪的《隐秘的角落》 , 但这类题材并不常见 。
投稿|从《外太空的莫扎特》说起,少年童星为何如此稀缺?
文章图片

《以家人之名》童星作为配角出现
另外 , 制作方也看到全员童星出演的剧或许不再具备高知名度 , 自然也就无法获得高回报 , 比如潘礼平导演的小戏骨系列 。从2016年开始 , 他陆续拍摄了《小戏骨白蛇传》《小戏骨之放开那三国》《小戏骨红楼梦》等作品 , 经典IP和小演员阵容的搭配虽然在豆瓣上收获了高评价 , 但剧再好也没能出圈 , 也没带火这批童星 。
从市场角度看 , 如今的影视作品多以古装和偶像剧类型为主 , 成长在这个时间背景下的儿童早已被这样的影视环境所驯化 , 变得更加早熟 。加之像情景喜剧这样的小众剧集类型落寞 , 成人与儿童看到的影视作品越渐趋同 , 未成年向的影视作品产出范围也慢慢收窄 。
从前文梳理的童星发展中也可见这样的特征 , 2003-2006年前后 , 《家有儿女》《快乐星球》《小兵张嘎》《宝莲灯》代表着情景喜剧、科幻剧、革命剧、奇幻剧这几个剧集类型 , 从2010年开始 , 未成年向的作品则主要集中在家庭剧这种类型上 。
投稿|从《外太空的莫扎特》说起,少年童星为何如此稀缺?
文章图片

童星消失根本上还与社会情绪密切相关 。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 , 网红经济的蓬勃发展让许多素人萌娃不再受制于传统的童星生产模式 , 家长们得以看见拍短视频、上素人综艺所带来的商业利益 , 也更愿意让孩子们出现在屏幕前 。网红儿童批量化生产越多 , 但大众对于未成年早早进入娱乐圈却并非持认同心态 。
一方面 , 大众普遍认为将未成年培养成童星要违背许多传统观念 , 比如在本该完成学业的时期跑去当网红演戏上节目;另一方面 , 童星的宣传曝光容易产生价值示范效果 , 在知乎上 , 曾经就有人提问“如何看待现在小孩子的梦想都是当网红?” , 由此可见 , 小孩子在这个充满想象力的年纪 , 正在被成人世界逐渐同化为单一思考的生物 , “儿童的成人化”也是作为大众最为担心的一点 。
更何况明星本就是高危行业 , 娱乐圈每年因抑郁症自杀的事件不在少数 , 普通成年人尚且无法承受来自大众的审美与演技评判 , 又能怎样希冀这些未成年人做到对外界毫不关心 , 此前就有澳洲14岁童星不堪网络暴力自杀、美国著名表情包女孩Kailia轻生的先例发生 。童星作为公共人物 , 理应接受公众评价 , 但作为未成年人 , 大众却要持有保护心态 , 唯一能在其中做好平衡的选择或许就是不要童星 。
这也是“小马云”范小勤、偶像团体“天府少年团”一经在媒体上出现 , 就面临大众舆论风波的重要原因 。范小勤因成名放弃学业 , 名气流失后被网红公司解约回到家中 , 完全无法跟上学习进度;在成都线下举办发布会正式出道的天府少年团 , 平均年龄仅有8岁 , 正是刚刚进入小学学习的年龄 。这一系列大众情绪与膨胀发展的童星经济恰好相悖 , 童星大火的成长环境似乎并不乐观 。
投稿|从《外太空的莫扎特》说起,少年童星为何如此稀缺?
文章图片

出道4天就解散的“天府少年团”
张爱玲有句“出名要趁早”的名言一直被断章取义流传甚广 , 从辉煌的童星时代走来 , 正处于新时代背景下的我们或许再难看到“出名趁早”的规律在娱乐圈应验 , 童星大红也好像不再具备充分必要条件 。
曾经伴随我们一起长大的荧屏童星 , 注定伴随失语的剧种和进化的舆论语境 , 成为消失的时代印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