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析纪念屈原的《五月五日》诗

端午节析纪念屈原的《五月五日》诗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五月五日


作者:梅尧臣 (宋)

屈氏已沉死,楚人衰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梅尧臣这首缅怀屈原的《五月五日》,查阅了网上能查到的所有译文,就只有下面这种:

屈原已沉江自杀,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

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

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

(只留下)碧绿的沅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我在《“月落乌啼霜满天”的“霜”不是真霜——苏老师诗词新解》一文中发表过如下观点:翻译古诗词与翻译外文书籍也没什么两样,要做到“信、达、雅”。以上述的解释来看,字面上的“信”是做到了,但在“达”上还有缺陷。仅凭这样的译文,相信许多人读后都是“一头雾水”,特别是第四句的翻译。

诗中第三、四句是倒因果关系,即“徒欲却蛟龙是因,何尝奈谗谤是果”:只是(或空自)为了使“蛟龙退却”,怎奈何谗言诽谤太多。这里的“蛟龙”如果不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那这句话的翻译就很不到位了。“蛟龙”其实隐喻的是秦国: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常与怀王商议国事,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所以把“蛟龙”注释为“秦国”,前面四句的逻辑关系就相当明确了:写了屈原投江自尽的死因。

再来看后面四句,后面描写的是作者对屈原的缅怀追忆。前面两句的译文问题不大,关键是最后那句:“应自照千峰”。第七句的译文倒是加了“只留下”的补充解释,后面的“应自”一词却被莫名其妙地省略了。要知道这是首五言诗,一句才五个字,居然把其中两个字的解释给漏掉,又如何能达意呢?

需要注意的是“应自”不是“自应”,“自应”是“自然应当”或者“自己应该”的意思,“应自”可以解释“应该自己”、“应当独自”或“应当来自”、"应该从......",结合上下文,苏老师认为“应当从......”的解释最合理。“应当从映照着千座山峰的倒影”干什么呢?——寻找屈原投江后的“遗踪”啊!如此一来,后四句的逻辑也同样清晰与连贯了。 重新解读如下:

屈原已沉江自杀,楚国人为他的不被(君王、同僚)容纳而感到悲哀。屈原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对抗秦国)罢了,怎奈何谗言诽谤太多。我不能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只能追寻他沉没后的遗踪。(来到了)碧绿的沅湘河水深处,(屈原的遗踪)应当从倒映着的千座山峰中(去寻觅吧)!

【端午节析纪念屈原的《五月五日》诗】沅湘水即 沅江和湘江、是原楚国境内的两条河流,前者最长,后者最大。 屈原当时就被流放到了沅江和湘江流域,之后秦军攻破楚国京都,眼看楚国已经无望,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而死。汨罗江的源头在江西,后与湘江汇合,算是湘江的支流。既然屈原生前的憾恨诗人 梅尧臣无法消除,就只能追寻他的踪迹从汨罗江到了沅湘水,第五句的“未泯”与第六句的“而追”是带有因果的转折关系。前面的“蛟龙”隐喻的是“秦国”,那么这里的“千峰”同样是用来隐喻“如屈原般的爱国忠臣或英雄”,用山峰的高大形容英雄的伟岸岂不是恰如其分?为什么是水中的倒影呢?因为屈原是沉江而死,将其比作水中的“山峰”当然就更合理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