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的刷朋友圈是不是一种高度好奇心的表现()

好奇害死猫 --匿名
从小到大,一直对于“好奇心”这件事情本身总保持着敬畏之情,这世道骗子太多,从不相信免费的午餐也是一个原因。)直到有幸阅读到Ian Leslie的《好奇心》,终于有机会完整的梳理和更新了下对于好奇心这个概念的认知。
什么是好奇心?
作者把好奇心分为消遣性好奇心和认识性好奇心。前者其实就是我们最为普遍的猎奇心态,需要不断的刺激,不断的即时满足,比如许多抓眼球文章的标题,比如在游戏里不断的打怪,就为了看看爆出来的宝箱有什么好东西,甚至我们平时手机微信朋友圈不停的刷刷刷,依然是这个消遣性好奇心在作祟。
那什么是认识性好奇心,其实也是一种对于知识,对于这个世界的猎奇。但是和消遣性好奇唯一不同的,就是满足这类好奇心,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以及更多的脑力思考。
不断的刷朋友圈是不是一种高度好奇心的表现()
文章图片
比如最近很火的北京幼儿园性侵事件,消遣性好奇就是赶紧找资源,看视频,或者转发朋友圈顺带谴责。认识性好奇可能会先等监控录像出来确认是否真实有效,接着思考这个事情是如何发生?为什么孩子不回来和父母沟通,我应该如何教育我的孩子才能避免这种悲剧发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或者思考恋童癖是种怎样的心理疾病,我们社会或法律应该制定怎样的规则可以使这种事情越少发生。(比如新加坡的鞭刑或者重罚也是一个思路。)
很明显,消遣性好奇心会助推人们不断去探索新鲜刺激的讯息,越快速获得越好,一旦不能满足就开始焦虑,浮躁,会越来越少的去用大脑思考这些讯息对自己的生活意味着什么。而认识性好奇心则会不断的助推人们去思考背后的原因,其实最近很火的Musk第一性原理,用他来认识世界,就是完全符合认识性好奇心的特质,毕竟事物的本质(第一性)并通过深度思考是很难企及的。
好奇心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为什么会对有些事情有兴趣,对有些事情却兴趣不大?如果笼统的归纳为这个人有或没有好奇心,其实有些偏颇。本书的作者提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叫信息缺口:
不断的刷朋友圈是不是一种高度好奇心的表现()
文章图片
意思就是如果一件事情你一无所知,那么去了解这件事情的成本可能会非常大,那你往往就不太会有好奇心,比如我现在和你说项目管理最新的scrum管理方法,你基本都会索然无味。
但如果你对一件事情已经完全了解,那激发好奇心的可能性也不大,比如我告诉你时间管理的4象限,你如果对时间管理略有了解,一定不会对这个4象限产生多大的兴趣。
但是,如果我告诉你,我知道一个项目管理的方法,对我们的人生有极大的影响。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原因来了解下这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呢?因为项目管理你可能不懂,但“你的人生”和你可是有很大的关系。
把信息缺口玩的最666的,要数那些小说家,以及那些连续剧的编剧们,每次开始先给你个悬念(比如某位名人突然暴死在自己的酒店),让你有兴趣探索,然后能像抛包袱一样不断给你一些线索来满足你的好奇心,但在每一章,或者每一集的最后,又抖出一个新的悬念,让你继续。小时候看金庸的武侠小说(感觉暴露年龄了),没到关键时刻就列出:欲知详情,请听下回分解。最近在追的连续剧(This is us)这包袱甩的6极了。
所以知道这点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1)如果想让别人对你,或者对你的故事有兴趣,创造信息缺口,或者说与听众建立联系是关键。
2)孩子很多时候没有展现出你所期待的兴趣或好奇心,很有可能是他/她对于最起始的知识沉淀都还没有。如果你期望教孩子打篮球,与其直接教他上篮,不如带他去看比赛,或者看《灌篮高手》。
好奇心的天敌 - 互联网
有人说互联网的诞生,会加速马太效应 - 穷人越穷,富人越富。这个理由基于教育程度或者拥有知识的程度和财富正比这个假设。但我之前一直很好奇。(嗯,这里肯定是认识性好奇心),互联网发达,使得生活在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任何一个人,都能有机会去获得全球最好的教育资源,最快速和准确的知识(这里特指谷歌,绝对不包含百度)。这不应该更加缩小人和人受教育程度的差距嘛?
【不断的刷朋友圈是不是一种高度好奇心的表现()】在这本书里作者给出了答案:由于大家普遍拥有的好奇心是消遣性,而非认识性,所以就算给你电脑,给你手机,你拿他来上慕课学习的概率,要比刷朋友圈,看大叔直播吃面或者王者荣耀小得多。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更多的人因此而浪费更多的时间。
总觉得我们人类正在朝着黑客帝国里那创造出来的虚幻世界一步步迈进,当每个人都沉醉于消遣性好奇,独立思考的能力将彻底丧失,我们就会被所有设计好的套路一步步走向所谓的幸福。
肿么办?
我们自身而言,保持觉知,多问几个为什么是王道。适当的对自己的朋友圈,公众号减负,减少不必要的诱惑,毕竟人的意志力有限,和自己的本能抗战本身就很不容易。
对孩子而言,澳洲这边有蒙特梭利教育体系(Montessori education)这个体系特别推崇远离所有电子产品。我个人虽然觉得其做法有些极端,但保持一颗对世间一切敬畏及好奇之心是必须的。电视,或者电脑,通过不断的色彩,声音变化,从某种角度的确会刺激孩子消遣型好奇心,应该尽量减少,或者父母介入。最怕的就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虽然我知道大部分父母对于孩子看电视的感触是:终于可以休息下不用再烦我了。
本书还有很多内容,其实与其他的认知相关,本文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可以私下交流,或探讨。
后记
好奇害死猫,Curiosity killed the cat,是英国的一句谚语,旨在警告不必要的調查或實驗帶來的危險,警戒人们不要过分好奇,否则会给自己带来伤害。整句最早出现在英国剧作家本·琼森写于1598年的剧本《人各有癖》(Every Man in His Humour)中。这部剧本最早是由莎士比亚演出的。但其实更完整的理解,我更倾向于作家史蒂芬·金在一些他的中篇小說中「好奇害死貓,但滿足了就沒事(Curiosity killed the cat, satisfaction brought him back)」。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