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新能源汽车:这一波??料材??为什么会暴涨?

投稿|新能源汽车:这一波??料材??为什么会暴涨?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超源力 , 作者 | 悟能 , 编辑 | 李鑫
很难想象 , 一个处在风口上的行业 , 每一个参与者 , 都在吐槽说“为别人打工” 。这个行业 , 就是新能源 。
吐槽的起因是原材料暴涨 。这波价格暴涨背后 , 是行业超高预期的环境下 , 锂矿演变成了“吉芬商品” , 也就出现了“越需要越涨、越涨越需要”的吉芬悖论 。
为谁打工事情的起源 , 来自在四川宜宾举办的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 。
7月21日 , 大会开幕式上 ,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指出 , 2021年全球电池总出货量为562GWh 。而行业共识是 , 到2023年全球电池出货量会达到1TWh , 1TWh等于1000GWh 。
曾毓群认为 , 锂资源整体并不短缺 , 当前探明储量足够生产160TWh电池 。他认为 , 电池原材料价格炒作因素更大 , 短期内给行业造成困扰 。长期来看 , 上游扩产和电池回收完全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
随后上台的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致辞 , 他说 , 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40%-60% , 而且还在不断涨价 , “那我不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
在现场的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认为 , 电池企业和原材料企业是“任性涨价” 。
【投稿|新能源汽车:这一波??料材??为什么会暴涨?】7月22日 ,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分论坛上的讲话 , 似乎对上述车企老总的不满做了个回应:“平常也遇到客户对我们的抱怨 , 说整车厂不是很赚钱 , 你们电池厂是不是把利润都拿走了?我们公司今年虽然还没亏本 , 但是基本上在稍有盈利的边缘挣扎 , 非常痛苦 。利润往哪儿走 , 大家也可以想象 。”
吴凯说的是事实 。
2021年以来 , 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 , 宁德时代财报显示 , 近三年及2022年一季度 , 宁德时代综合毛利率分别为29.06%、27.76%、26.28%和14.48% 。原材料价格上涨是2022年一季度毛利率大幅下滑的主要因素 。
广汽老总曾庆洪说的 , 也没错:去掉特斯拉 , 其他车企都亏钱 , 最近两年利润好不到哪里去 。
2021年 , 广汽集团总毛利率为5.15% , 虽然比2020年增长了不到2个百分点 , 但这也仅仅是3年前的水平 。想想净利润超百亿元的2017年、2018年 , 广汽集团总毛利率曾经超过16% 。
广汽集团整车制造业毛利率和乘用车毛利率 , 2021年两项数据均为2.67% , 虽然比2020年略有增长 , 但与四五年前的黄金时代相比 , 损失了将近20% 。到今年 , 情况变化了吗?没有 。广汽集团2022一季报显示 , 公司主的毛利率虽有增加 , 但只有6.12% 。
要知道 , 广汽的净利润在车企中已算中上游了 。
再看看行业龙头比亚迪如何?
比亚迪2021年财报显示 , 2021年比亚迪净利润增速-34.03% , 营业收入增速38.02% , 核心利润增速-58.43% , ROE(净资产收益率)为4.01% , 比2020年还低 。2021年 , 比亚迪整体毛利率为13.03% , 创近14年新低;其中 , 汽车及相关产品毛利率为17.39% 。而同期 , 蔚来、理想毛利率都维持在20%左右 , 特斯拉汽车业务毛利率约为30% 。
为什么会这样?大家都在苦苦支撑 , 都在打工 , 到底谁赚钱了?整个行业的钱被谁挣了?
如果将眼光落在电池原料厂家上 , 可能会得到一些答案 。
比如 , 原料厂家赣锋锂业2022年上半年业绩预告 , 由于锂盐产品价格维持在较高水平 , 公司产品销量和销售均价同比增长 。上半年扣非净利润预计达到80亿至98亿元 , 同比增长857.71%至1073.19% 。
2021年 , 赣锋锂业毛利率为39.81% , 净利率为48.53% 。2022年一季度 , 赣锋锂业公司毛利率高达66.65% , 净利率66.35% 。值得注意的是 , 赣锋锂业近年来毛利率和净利率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
另一家原材料企业天齐锂业 , 2022年上半年净利润预计84.6亿至103.8亿元 , 同比增长43.6倍至53.5倍 。天齐锂业2021年、2021Q1 , 毛利率高达61.97%、85.28% 。
如果从短期看 , 曾庆洪说的给电池厂打工 , 电池企业说在为材料厂打工 , 看上去似乎有道理 。
短期吃肉短期看 , 所有的吐槽 , 都应该朝向材料企业 。但如果看向中长期 , 好像又不是这回事 , 因为材料厂甘苦自知 。
在电池大会举办期间 , 多名材料厂技术人员和高管告诉《超源力》 , “现在我们是赚到钱了 , 可是以前呢?5年前呢?我们身边死掉的企业很多 , 我们差点死掉 , 他们怎么不说话?我们可能连打工的机会都会丢掉 。”
“你去看看天齐锂业前几年的业绩 , 看看他们怎么活过来的再说 。”一名参会的材料厂销售经理告诉《超源力》 。
天齐锂业前几年确实在泥沼中挣扎 。
在锂矿每吨7万元之前 , 天齐锂业正经历痛苦漫长的产能出清:每吨3万元卖过 , 每吨4万元卖过 , 每吨5万元卖过 , 每吨6万元也会卖 , 只想活下来 。
“你不能光盯着我们这两年吃肉 , 无视我们当初挨饿 , 这不公平 。”上述材料企业销售经理指出 , 当初锂矿价格很低的时候 , 材料企业的议价能力很弱说不上话 , “产业链中下游的人咋不说话呢?”
时间往前推五年 , 电池材料企业正经历过剩到景气的折磨 。
2017年到2021年 , 赣锋锂业每年营收68.52亿元 , 每年净利润19亿元 , 平均净利润率不到30% 。最艰难的时候 , 赣锋锂业只能开拓材料之外的业务 , 以期度过艰难的周期 。
公开数据显示 , 从2018年到2020年 , 净利润率不足1%的锂矿企业很多 。天齐锂业海外巨额并购 , 差点把企业拉进深渊 。
处于中间的正负极材料企业 , 并没有优势 , 因为矿不在手上 。
一家正极材料企业技术人员告诉《超源力》 , 跟原材料企业相比 , “我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 投了好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产线 , 没有抢到原材料 , 产线停产的压力 , 还有大量配备的人员成本 , 谁都受不了?“换作你 , 你会停产吗?这可都是钱啊 。”
相比材料厂 , 这些夹在中间的正负极制造企业 , 产业链掌控能力直接与其对材料的争夺话语权有关 。
“你说我们在给谁打工?”上述正极材料企业技术人员反问道 。
其实 , 在产业链平稳发展中 , 车企一直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 。面对这次材料暴涨中的角色转变 , 让车企极为不适应 。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早在年初就发出感叹:一吨碳酸锂生产成本只有3到5万元 , 现在卖出了十倍价格 , “保时捷看了要低头 , 爱马仕听了都要流泪” 。
下游车企突然丧失了话语权 , 要么像长城欧拉无奈停产 , 要么像特斯拉等车企涨价 。当然 , 还有车企开始买矿 , 毕竟他们信奉“一切都要自己掌控” 。
上述材料厂技术人员指出 , 车企买矿选矿能力 , 没有积累 , 只能是撒钱占据材料 , 未来只能回头再跟有技术积累的材料厂合作 , “材料厂十几年的积累 , 不是几个月就能抄过去的 。”
另有车企技术人员分析 , 车企买矿只是一个姿态 , 真的要下场盐湖提锂 , 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
反对监控面对材料暴涨 , 监管层已经密切关注 。
今年过年后 ,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装备工业一司、发改委价格司、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反不正当竞争局等多部门组织召开动力电池原材料涨价问题座谈会 , 产业链多家企业参会 。
中汽协认为 , 本轮原材料价格超常规上涨 , 背离了正常供需关系 , 属于非理性上涨 , 存在炒作、囤积居奇、蓄意哄抬物价的行为 , 这些行为已经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 
中汽协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将原材料涨价纳入监测视野 , 主管部门明确表态重拳打击不正当竞争 。
当行业中传出“管控价格”的呼声时 , 上游材料企业有话要说 。比如 , 曾庆洪和朱华荣都希望管理部门加强统筹协调 , 改善供需失衡 。
“查了这么久 , 有哪些企业囤积居奇蓄意哄抬物价?”上述材料企业销售经理指出 , 不可否认 , 可能有一小部分人哄抬物价 , 但在全球原材料齐涨的大背景下 , 材料企业更多的只是根据市场而做出的选择 , 谁不想价格卖高一些?
在宜宾动力电池大会上 , 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直言:“监控材料价格 , 这个怎么监控?我反对 。既然这样 , 为什么不要求把车子的价格监控到10万块一辆?”
张小飞指出 , 为谁打工 , 最后一直推到矿厂 , 矿厂说“我开矿容易吗” 。
据张小飞介绍 , 他从2010年开始研究锂电池产业 , 目睹过正极材料企业很多年没有赚钱 , 也见过企业倒闭 , 比如有些做磷酸铁锂的企业 , 现在已经不见了踪影 。所以 , 行业中材料企业经历过非常困难的时期 。
上游材料厂不易 , 中游电池厂也经历过洗牌 。
据孚能科技(赣州)总经理王志刚介绍 , 以电池厂为例 , 2017年全国大约有100多家 , 现在只剩下五六十家 。未来几年 , 行业洗牌还会加剧 。
电解液龙头新宙邦董事长覃九三认为 , 产业链上的企业 , 尤其是上游企业并非稳赚不赔 。
“这两年电解液企业好一点 , 但做材料的非常辛苦 , 尤其是做基础材料开矿企业 , 做化学材料企业 , 这个痛苦不是我们做加工制造业可以理解的 。”覃九三称 , 作为产业链中的一员 ,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
相比其他参会人员 , 张小飞更加直接 。他指出 , 上下游协同锻造 , 这个锻造既痛苦又快乐 , 锻造出什么呢?上游企业要培养韧性坚强 , 要做打不死的小强 。
他话锋一转 , 直指下游企业权限过大:汽车产业曾经给锂电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巨大的压力和巨大的痛苦 , “他们拿着国家补贴 , 钱不给电池厂也不给材料厂 , (上游企业)多么痛苦!”
欣旺达副总裁梁锐指出 , 电池企业过去两年确实承担了巨大压力 , 一个是车企要求降价 , 整车企业一贯特别强势 , 对零部件企业压力非常大 , “而且是干毛巾要拧出水的方式逼着你降价” 。另外 , 上游原材料企业 , 价格居高不下 , 对产业造成很大冲击 , 或者说茫茫不安的状态下备受煎熬 , “非常痛” 。
梁锐认为 , 电池要跟上下游企业“随行就市” , 也要战略协同 。
“坦白的说 , 我非常赞同电池价格不能太便宜的观点 。”梁锐指出 , 电池销售出去 , 要维修保养10年 , 十几年的生命周期中 , 电池出了质量问题 , 电池厂家要负责 。
“如果价格太低 , 电池企业经营难以为继 , 更没有钱投入研发 , 如何提高质量和能量密度?”梁锐指出 , 材料应该回归理性轨道 , 对行业才有益处 。
张小飞觉得 , 梁锐找了一大堆理由 , 太过谨小慎微 。
他认为 , 电池是资源型产品 , 电池厂为了压缩成本提高技术含量 , 大量投入升级产线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 电池动力缺陷率从PPM(part per million , 百万分之一)级别向PPB(part per billion , 十亿分之一)级别提升 。
“说实话汽车做到了吗?汽车每辆车的零部件做到电池的一致性吗?没有!”张小飞指出 , 锂电池即使占去整车成本60% , 又咋了?“整车质量做得好 , 你也可以占比高啊 。”
在张小飞心目中 , 电池厂负担着中国能源转型升级的重担 , 而且完成了技术和市场占有率的突破 , “不能让我们饿着肚子干 , 这不对 。电池企业其实做得最辛苦 , 还做得那么好 。”
吉芬悖论车企吐槽为电池厂打工 , 电池厂认为涨价来自材料厂 , 材料厂说“你都没看到我过了好多年苦日子” 。
站在每一个企业的立场 , 都有道理 。问题是 , 这一波材料为什么会暴涨?为什么会涨得那么离谱?在这里 , 需要引入一个经济学概念——吉芬商品或者吉芬悖论 。
按照正常的供需逻辑 ,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 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成反比 。比如 , 西瓜夏季上市后 , 随着供应量增加 , 虽然需求量增加 , 但价格基本稳定 , 甚至还要下行 。一旦到了冬季 , 随着供应量减少 , 西瓜成为反季节水果 , 价格上涨 , 需求下降 。
不过 , 生活中也有一些“异常”现象:当一个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 它的需求量仍然大幅增加 , 导致这个商品价格越走越高 , 经济学上称这种商品为“吉芬商品” 。
"吉芬商品"最早是英国经济学家吉芬发现的 。1845年 , 爱尔兰发生灾荒 , 土豆价格急剧上涨 , 但土豆需求不但没降 , 反而大增 。
吉芬认为 , 灾荒造成爱尔兰人实际收入下降 , 土豆作为生活必需的低档食品 , 实际收入的下降 , 使得人们不得不增加购买土豆 。也就是说 , 在没有同样的替代物时 , 土豆就会越涨越高 , 需求增长越加离谱 。更近一步 , 我们可以把这一现象归结为 , 人们当时对土豆的认知发生了变化 , 它已经从普通的食品 , 变为“预期会越来越贵”的食品 。
如果做个类比我们会发现 , 当时爱尔兰发生的灾荒 , 与这一波动力电池的材料暴涨大环境非常相似 。灾荒意味着短缺 , 而材料暴涨的大环境 , 是事实性短缺叠加心理预期短缺的双重共振 。
从去年到今年 , 关于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预期 , 已经一步步被推高 。
能链智电创始人、CEO王阳在电池大会上分享的数据是:中国2025年新车销售20%是新能源 , 2030年可能达到8000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占全球50% , 5月份渗透率24% , 6月份27.4% , 核心城市超过30% , 上海深圳渗透率超过了40%……
新宙邦覃九三董事长提供的数据是:到2025年 , 预估产能2TWh , 也就是2000GWh , 不算电解液 , 电池材料至少要200万吨 , 2026年需要211万吨 。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占据全球55%份额 , 这又是一个庞大的数据 。
新能源汽车另一主战场欧盟的数据 , 也很庞大:
到2030年 , 欧盟对锂的需求量增加18倍 , 到2050年将增加到近60倍;钴2030年的需求量增加5倍 , 到2050年增加15倍;到2050年 , 用于电动汽车数字技术和风力发电机等实体系统的需求量 , 比现在增加10倍 。
一组组庞大数据 , 不停地在舆论场中传播开去 , 成为改变市场预期的导火索 。
除了对未来总需求的渲染 , 上述材料企业技术人员还介绍 , 碳酸锂生产原本就有季节性 。比如 , 岁末年初 , 锂矿产地青海天气寒冷 , 盐湖提锂不易 , 生产受到限制 , 一般出货都会下降两到四成 。
另外 , 锂盐厂会选择这段时间检修维护和升级 , 产量再次受到影响 。年末 , 一般正极材料厂会根据下一年的生产 , 提高库存 。而车企往往会在年底冲击销量高峰 。“这些行业生产特征 , 在这一波强大的行业预期中 , 需求量就这样被逐渐放大 。”
一切因素的共振 , 市场便出现了变化:正极材料出货量暴涨 , 2019年40万吨 , 2020年升到50万吨 , 2021年111万吨 。
问题是 , 一时间的需求放量 , 并不能得到满足 。上述材料企业技术人员分析 , 上游原材料企业 , 一般谨慎扩充产能 , 因为矿山盐湖一旦开采 , 停产很难 。另外 , 锂矿开采扩产需要的时间为2年到5年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市场现象:正极材料厂家继续购买原材料 , 保证产线运转和人员工作 , 而上游原料企业的节奏跟不上正极材料企业 , “一快一慢” 。
现在 , 原材料企业只能选择涨价:锂矿等原材料 , 越来越像爱尔兰灾荒时的土豆 。
国内外产能跟不上需求的步伐 , 碳酸锂涨价到来 , 从一天涨几千到一天涨几万 , 最后终于突破每吨50万元 。
锂矿等原材料 , 像爱尔兰灾荒时的土豆 , 还有一个原因是:替代不易 。
动力电池主力仍旧是锂矿为主 , 而钠、猛等替代产品 , 研发需要时间 , 出现都是一年后的时间了 。
还有人会问:可以用动力电池回收原材料啊!对不起 , 远水解不了近渴 。
一家电池企业工程师告诉《超源力》 , 动力电池回收 , 首先要从市场上获得退役电池 , 这个价格也会跟着原材料的涨价而走强 。其次 , 回收需要技术研发上的突破 , 真正做到90%以上回收的企业 , 已属于中上游企业 , 而很多企业策略是先随行就市购进退役电池 , 等待技术突破后再启动回收 。
全球已探明的碳酸锂达到1.16亿吨 , 理论上应对整个行业发展 , 绰绰有余 。但是 , 理论上的探明储量要想变成现货 , 这中间需要建厂投产周期 , 还要受到矿藏所在地的各种限制 , 依旧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
因此 , 从去年8月份开始 , 矿企、锂盐厂、材料厂、电池厂、车企……每一个参与主体 , 都在想法设法抢占原材料的控制权 , 锂矿为代表的原材料在抢夺中开始了暴涨 。
事中反思“如果反思 , 问题可能是‘五缺五慢’ 。”孚能科技(赣州)总经理王志刚指出 , 第一个就是缺矿 , 第二是缺绿电 , 三是缺有效产能 , 四是缺国产替代 , 五是缺少长期理念 。战略布局成型慢、替代供应导入慢、有效规模释放慢迭代慢、回收利用变动慢 。
新宙邦董事长覃九三和贝特瑞总经理任建国认为 , 供应链合作的策略 , 对客户和供应商都要坚持长期主义 , 中国企业要坚守诚信和长期合作的理念 。
“我们最长的一个合同签了十年 。价格贵的时候 , 我买得很便宜 , 价格跌到地板的时候 , 我也愿意付高价给它 , 这是在经营模式和商业理念上的一个净化 。”覃九三说 。
多氟多新材料董事长李世江 , 以技术创新获得国内外同行认可 。不过 , 他认为 , 当下的新能源行业 , 商业模式同样需要创新 。
“从去年到今年 , 我们把未来三到五年的订单大部分锁定了 , 我们获得了两个结果:一个是投资培育了很多小企业 , 有钱一起赚 。另一个是很多大企业 , 现在对我们投资 , 拉起手合作 。”李世江说 。
浙江华友钴业总裁助理鲍伟希望 , 国内新能源行业形成标准化规范 , 由市场定价 , 稳定供应链 。
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对整个行业进行了反思:
“车企也要想一想:为什么特斯拉能赚钱?为什么不从品牌、软件、智能化提升车辆的价值?为什么还停留在老的传统产业和传统观念中去讨论这个事儿?”
张小飞的观点非常鲜明:“汽车产业不能再靠压榨零部件供应商赚钱 。上中下游企业 , 如果盯住研发和技术进步 , 这个行业才有希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