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留住文化命脉

那是一股清泉

从遥远的古国流向了我们的景
这里依旧繁花似锦,古楼街巷
琴声悠悠。石刻,木雕,竹编,版画
糖人,皮影、各种刺绣像记忆的符号
那是奶奶捏的面塑,咯吱声下的纺布

乡愁是非遗文化的时光
我们在时光里寻找记忆篇章
回望,守望传承,留住乡愁,留住非遗
留住中国文化的血脉
每个人都是乡愁里的一个孩子
襁褓之中就有文化的血液
无论你身处何方
历史与文化同在
【非遗传承,留住文化命脉】生命与文化相连


图片发自App

剧作家利奥·罗斯滕曾说过:“我认为人生的目的不是幸福,而是有意义,有责任和常葆激情。最重要是去做事,让世界因你而改变!”而这句话,在第六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会的非遗文化传承人身上得以验证。原以为,这次非遗博览会的人流量会比一般的美食博览会少出很多。出乎意料的是,非遗博览会吸引了太多的家长和艺术爱好者前来观看。他们个个带着渴求的眼神,站在每一个艺术品背后寻找着记忆的点滴。

当你走进第六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后,各国非遗文化大餐让人大饱眼福,如一股清泉涌入心扉,洗涤心灵。中国武术、传统歌舞,传统戏剧、传统手工艺品深受各国游客的喜爱和追捧。在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作品展中,木雕,面塑、竹编、糖塑、年画、刺绣等非遗作品仿若中国画卷呈现,令人赞叹不已。


图片发自App

“清风竹影山泉声,乡村往事忆童年;道明竹编诗意多,竹编鱼篓装笑颜。”站在道明竹编的面前,看到了竹编鱼篓,不免浮现的画面定是那童年时背着鱼篓在小河里摸鱼的模样,鱼篓装满了童年,装满了爷爷编制的爱。竹编艺术,在创新中得以发展和不被消费者认可。中国自古以来就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作为感物喻志的象征,而竹作为虚心有节的象征,更受每个中国人的喜爱。作为竹编传承人,他们更是不断探索和创新,将传统和新文化融入,创作出了更多佳作。如江西雷保红瑞昌竹编托盘,湖南益阳李亚欧的作品小郁竹艺宫廷台灯等竹编艺术,已成为高雅竹编艺术品的代表之一。


图片发自App

华而不艳,朴实高雅。“面食点缀花样红,别出心裁大富贵”白晓玲用面食做成的百鸟朝凤面塑,让观众回味无穷。时海峰的“关公”金鸡送福、刘丽丽的“孔雀开屏”等面塑作品,成为面塑展厅最大亮点。小小的面团传递着人们朴实勤劳的智慧,它自古老的民俗摆贡,体现着民间大众朴实的人文传统和真善美。东阳木雕是文化的传承,记忆的符号。蒋武进的“松鹤长春”寓意高洁不群,鹤群环绕,清雅远志。他巧妙的运用了东阳木雕深浮雕,半圆雕等多种技法,向我们展示了东阳木雕文化的气度和非凡匠心。当你站在木雕上观看一个个作品,每一个精致的细微处,你都会看到传承人对作品的精益求精。


图片发自App



中国石雕,自然之美,大地之精华。万物皆是艺术,自然馈赠,天地人文。在李亚民的“丝路漫漫”中,千年风沙向谁诉,今日喜看新丝路,无不传递现代人的使命和创业创新精神。它时刻警醒着我们,前进的路尽管很艰难,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再看大师们的石雕作品,各个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几番禅意山云间,问道自然石雕前。竹林深处熊猫语,醉在山水花语边。一带一路中国梦,海鸥翔空志高远。而你站在石雕艺术品面前,仿佛自己就是那一块石头,多年以后,你也将身临其境,成为笑谈。石雕之美,无疑为中国自然文化精髓,传道受道学道,乃非遗文化之高妙。


图片发自App

文化的价值在于洗涤内心,传授学问。中国的非遗文化,怎是我三两言语就能刻画?在陶瓷,糖人、版画、刺绣、皮影艺术、传统武术和传统戏剧面前,我们是如此的渺小。求学求知的欲望无时不在,非遗文化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存在和延续,它汇聚着时代的力量和思想,启迪我们不忘时光,前进创新创造。我们对非遗文化传承人肃然起敬,也深愧不已。时代的发展,让我们流失了多少传统和非遗文化;信息的快速,让我们根本没有时间专心专注,匠心成了口语标号,人们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在艺术尊重和艺术创作中,我们似乎已经失去了前辈人的耐心和人文精神。人们的浮躁,多半是失去了文化的根本;人们的急躁,多半是没了非遗文化的熏陶和传承。


图片发自App

无可厚非,非遗文化吸引着每一个回望而探索的人们,满足了我们对艺术的渴求和探索的未知。每一个艺术都有着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和力量,它包含着时代的精神,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以及传播传承的思想。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只是一个作品,而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地域,一个传承艺人的文化精神和艺术价值。非遗文化是文化觉醒,中国命脉,它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体现。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在非遗文化中觉醒,在民族发展中守望这一片文化净土,留住民族的根。(雨静2017年6月12日)
图片发自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