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简评 3D Touch

简评|简评 3D Touch
文章图片
3D Touch 的应用 搭载有 Multi-Touch 技术的 iPhone 自 2007 年推出以来,自身交互上的革新屈指可数?—?— 多任务管理、Siri、控制中心、通知中心、左划返回手势、Touch ID。随着搭载有 Force Touch 的 Apple Watch 和 MacBook 发售,Force Touch 成为新旧产品的分水岭板上钉钉,外界一致认为新 iPhone 加入此项技术没有悬念。然而发布会上,苹果拿出了更进一步的3D Touch。
3D Touch 带来了什么?

这一次,iPhone 能够感应你按压屏幕的力度。除了轻点、轻扫、双指开合这些熟悉的 Multi?Touch 手势之外,3D Touch 还带来 Peek 和 Pop,为 iPhone 的使用体验开拓出全新的维度。
在单一平面的二维操作发展到 3D Touch,不能称其真正达到三维的体验,但 Peek 和 Pop 确实在传统的点按滑动之外进行了延伸。
【简评|简评 3D Touch】应用级:
  • 对 Cell 用 Peek 手势,可预览次级页面;向上 Swipe 展示快捷操作、左右 Swipe 直接执行快捷操作(非必须定义),Pop 打开次级页面。
  • 对 Cell / Element 用 Peek 手势,可展示快捷操作。
  • 对网址、地址、时间三种文字链接用 Peek 手势,分别预览 Safari、地图、日历中的相应内容,Pop 打开相关应用。
  • 对 imageView 用 Peek 手势,可预览图片,Pop 打开图片。
  • 压力感应绘图、游戏操作等。
系统级:
  • 对 Homescreen 的 app icon 用 Peek 手势,可展示快捷操作。
  • 对键盘用 Peek 手势,可控制光标位置,Pop 选中词组。
  • 全局下,在屏幕左侧边缘用 Peek 手势并向右 Swipe,可唤出任务管理界面,Swipe 至屏幕右侧边缘可切换至上个打开的应用。
  • Live Photo 与动态壁纸。
这些改变怎么样? 毫无疑问,Peek 和 Pop 引入的许多快捷操作,让你无须跳转页面进行预览或操作、减少了离开当前页面的可能;同时,由手势触发的震动反馈也恰到好处。从这些角度看,它加强了体验的沉浸程度,在游戏和绘图这些场景中更是裨益。
但享受好处的前提是,你要清楚怎么去用它、什么时候能用它等等。
Force Touch 在新款 MacBook 上的作用微不足道,在 Apple Watch 上却大相径庭。之所以 Force Touch 能作为 watchOS 的核心交互方式存在,离不开在设计之始就可以从零思考它的应用、设计者们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整体。反观 Macbook,在升级前已有自己成熟的一套交互方案。
新一代 iPhone 上的 3D Touch,向同样成熟的 iOS 系统中再加入如此幅度的 Peek 和 Pop 手势,带来改变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使得交互手势呈过剩之势——Peek 与 Long Press 有所重合、不同界面/应用的操作和反馈也进一步异化。而这些新操作的使用频率并不乐观。
另一方面则是学习和理解成本的问题。相对于现有的交互手势,Peek 和 Pop 缺少了隐喻。身边大部分朋友在初次上手时,不能以准确力度触发 Peek 手势,常使得界面元素处于一种为未成功触发 Peek 的中间状态。这意味着 Peek 和 Pop 不能以现实为基础的常见逻辑去理解,用户不仅在初次使用时感觉到困难,也难以将用力按压跟「预览」「快捷」这些语义联系起来。这需要时间去培养。
从这些角度看,easy to use 的 iOS 已不复存在。
简评|简评 3D Touch
文章图片
未成功触发 Peek 的中间状态 此外,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这些改变和优化不得不用 3D Touch 来实现吗?虽然 3D Touch / Force Touch 能更准确地判断出各种手势操作,但早在 iOS 8 中 UITouch Class 就已增加 majorRadius、majorRadiusTolerance 用以检测手指与屏幕的接触半径;而绝大部分的联系人列表、信息记录列表,其 Long Press 手势依然尚未被利用。
如同 Siri、Spotlight 这些被苹果高调宣传的功能,在主流人群中的使用率却很低,这些例子的存在也很难让人相信 3D Touch 带来的新交互方式会产生深远影响。技术的积累是促成质变的基础,但一项项更新更多是作为升级标志的身份出现,让人眼花缭乱。直到我们转向下一个交互载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