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都去哪儿了 ——对过去的祭奠和对未来的展望

吴宇 | 原创
1. 过去
我的过去,没有骄傲的成绩,没有完整的作品……唯一想要地是急切证明自己。不考虑自己的喜好,总是用"是否得到他人的认可"来衡量做某件事是否值得。现在看来,归根结底是过去的自己脑海里许多许多的概念是错的,以及受在不正确的价值观下逐渐形成的“表现型”性格(Be-good Type)所累。
1.1 等待
一件事情如果有期限,过去我的潜意识总倾向于时间到了这事就会自然而然有结果的,所以总是推迟付出努力,在最后那刻好不容易提交的任务也就总是连对得起自己都做不到,还总是说如果再给我多一点时间,我就可以做好。事实上,源头不是在时间的多与少,而是在于我没有在接到任务的第一时间就付诸行动开始做,所以就算截止日期推迟也带不来实质性的改变。
接触到李笑来老师的观点一个月以来,我开始在一些观念上发生积极的变化,比如我开始相信“一切靠积累”,也开始为一些目标早做准备。
1.2 付费
以前买东西总是认同很小时候就接受的“货比三家不上当”的观点,所以逛街或者逛淘宝的时候常常为了几块钱甚至几毛钱的差价而比较来比较去,而时间总是在过后才显得飞快,还窃喜以为是自己赚到了……现在回过头来看简直是傻的可以,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过去了就再也回不去,就像我现在写字,此时此刻时间对于我的价值就定格在我写的这些字上。而且李笑来老师很早就向我们说明白了一个万能公式——注意力>时间>金钱,也用一本书的笔墨(《把时间当作朋友》)来向我们说明一个道理——时间是无法被管理的,因为它是流于我们身体之外的存在,我们能控制的只能是我们的注意力,所以注意力才是我们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
所以现在的我至少认同一个观点:付费就是捡便宜,我可以用省下来的时间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我的成长上。
1.3 阅读
我喜欢买书,尤其是小说,也有些是专业类书籍,但几乎是中文的。其实很早我就意识到,专业书籍的中文翻译真是太烂,我在某个寒假读《表观遗传学》的中译本的时候常常被一些翻译的莫名其妙的概念翻搅得越发糊涂,而且很多模棱两可的译处,所以深有体会。但因为畏惧全英文的书籍,想想就觉得是挺累一活,于是也从未涉猎。还有很多书只是看了情节,知道了有这么一个故事,至于更加深层的东西并没有主动去挖掘,所以列书单的时候往往一抓一大把,真正交流的时候却支支吾吾,表达某个观点的时候也并不能总是口若悬河地发表意见,被逼急了就拿“书上就是这么说的啊”——典型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现在呢,我试着慢下来,一字一句地读,有时候甚至在某个地方反复读,直到真正懂了才接着往下读。我也知道了提高阅读速度的本质是提高理解速度。耐心地把更多精力放在思考上,重质量而不再重数量,就如李笑来老师所说,书就该是拿来精读的。
1.4 藏书
爱买书就爱藏书,但是我买的书并不是全都读了,有些书买回来后就真的只是放在那里装样子。
现在才明白买了书其实并不代表这本书就属于我了,买了书之后即使阅读了,也几乎没有任何价值。

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选择,选择之后的践行才有价值。甚至仅仅行动本身都不够,只有持续正确的行动才可能有积累效果,才可能引发真正有意义的变化。——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2. 未来
很多人可能认可的是“活在当下”,过去的我也是这么认为,不过我更多地是认同“把当下的事情做好”。而李笑来老师通过透彻的深入思考告诉我们:
“活在当下”,就是被永恒地困住,“活在过去”,那就相当于被永恒地困在更差的地方。所以,即便是挣扎也要活在未来,哪怕“部分活在未来”。
那如何“活在未来”呢?
活在未来说白了就是拿现在的资源去换取未来的资源。所以,“预测”很重要。那么,我就更有必要耐心地打磨自己清晰、正确且必要的概念,笃信一些正确的概念,主动通过积极思考在它们之间形成清晰、正确且必要的关联,在大脑中逐渐形成一些沟回。其次,最最重要的还是持续且正确的行动,舍得放弃一部分安全感。
3. 践行
【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都去哪儿了 ——对过去的祭奠和对未来的展望】好了,话不多说,按照自己笃信的开始行动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