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澄(落下了觉得内疚,但是想捡却不起来怎么办())

永澄(落下了觉得内疚,但是想捡却不起来怎么办())
文章图片
如果懒得看,就直接拖到文章最后看结论 1 我的一个好朋友N,昨天上午给我发来一条消息,内容如下:

永澄(落下了觉得内疚,但是想捡却不起来怎么办())
文章图片

因为当时没有时间,我在昨日稍晚的时间给他去了电话,然后把问题解决了一下。
好像这个问题很常见的:一开始参加了某一个活动,并且也很认可这个活动,只不过,活动时间比较长,中途因为各种原因就没有能够完整地跟着,于是,有一个中断的阶段。等到自己的状态调整好了之后,想要开始重新启动原来的节奏,但是就是跟不上了。想跟觉得太累,不跟觉得内疚,然后把自己的能量全部都会内耗完。
想想这个问题也出现在我的很多活动中,短期一点的比如《跃迁》的共读、长期一点的像向组织揩油,便宜的有《思考,快与慢》的共同阅读、贵的有做自己的CEO的一万多元的活动。在2016年的那波知识变现的大潮中,买了课不上仿佛成了一种时尚,很多人都在赶时髦地做出同样的事情:拿钱打水漂。
而我的这个N朋友,他的自我功能更加完善一些,他明白一个叫做“示弱”的能力,抓紧时间求助他人,然后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
本文,我想把我们交流的过程和重点进行梳理,希望对那些有同样问题的伙伴一个帮助,为你提供一个方案来解决可能在你身上的问题。
2 N并不是没有完成一个活动、一个课程,而是给我的公众号留言。但凡来看过我的公众号的伙伴知道,这个公众号并不是面向所有的人的,它的用户群很窄的:
这个公众号最大的用户是我,而不是任何其他人。我写东西的目的是保持一种输出的节奏,保持头脑思考的逻辑性。书写是一种表达能力,凡是做过表达的人都知道,表达是一种倒逼,它倒逼着你把事情说清楚。表达的方式通常就是:写和说,对于我来说,我要说的都开发成产品了,说给用户听;而写就是为了理清自己的思路而做的。看看昨天和前天的推送,难度非常高,基本没有人能够耐心看完9000多字,但是,我把内部逻辑推演得清清楚楚,我满足了就够了。
在满足我的需求之后,我才考虑一部分用户:自我功能比较完善、知道系统成长的重要、明白本质的重要性、缺乏有人帮助自己做好内外整合的。我估计这样的人群数量占比就在4%左右,因为我的后台两万人,一旦遇到我要澄清逻辑的文章,阅读量就会降低至600人左右。
好了,再这样的情况下来坚持给我的公众号留言,留言的天数超过百天,并且标准极高,可想而知的压力有多么大。
我给N打电话,上来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是否满意自己做不到的这个现状?”N一定不满意的,如果满意的话,他不会来给我留言的。但是,我明明知道他不满意,还要提出引导话术,就是为了让他回答出:“不满意”三个字。因为如果回答了“不满意”,那么就可以触发启动反思过程:这样就可以对这件事的根本原因分析,而不是去找寻解决方案。
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很多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会被情绪逼着不断问自己:“我怎么办啊?怎么办啊?”,但是他们就忘了动脑想一下,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 既然启动了反思,我就必须让N澄清自己对什么不满意(确定反思的对象)。同时,不足来自于低现实 - 高期待,所以,我的话术就是:“你对什么不满意呢?你原来的期待是什么呢?”
N告诉我说:他不满意自己没有按照原定标准去留言,而原定的标准(期待)就是:①用一个全新的结构重构我的文章;②将自己的留言发布至;③用留言为我赋能。
当听到N告诉我的一个个实例(What)的时候,我自然启动了黄金思维圈,向他询问Why的问题:“为什么要重构我的文章、为什么认为留言可以为我赋能?”
N继续说:①重构我的文章,可以了解我的内容;自己每天留言,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②他的留言让其他人看到的时候,别人会因为他认可我而相信我。
当我清楚了Why之后,就祭出大杀器:“你的这个目的背后的假设是什么?你是基于什么认为每天给我留言,就可以提升能力?你是因为什么觉得别人看到你的留言就会相信我?”这个问题其实问的就是“假设”。(见文章:《关于人生观的若干个为什么》中的黄金思维圈 + 假设校验表)
整理到这里我们发现了N的很多假设是错的,比如说:

  • N认为留言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真正的方法是稳定地生产卡片;
  • N认为留言可以为我赋能,但是,我认为认知共同体的同频伙伴在自己的领域内,因为我的方法而获得巨大改变,才能为我赋能;
  • N认为看完文章就是会了,但是,实际上不跟自己认知打通的知晓感是没有用的;
  • N认为重构文章是有价值的,但是,这个价值根本经不起推敲;
  • N认为自己要用最高标准做这个事情,但是,期待是由RSQC模型控制的,而不是由你的情感控制的,情感一定会高估自己的能力。真正的方式是投资者思维:小额建仓、观察发展、找到趋势、把握关键、重仓压上、获利退出,而不是赌徒思维:要不放弃、要么All in;
  • N认为停一天没什么的,后面可以补上。但是完全忽视了基于某种动机而产生惯性的力量,就像健身一样:越做就越能持续做下去,越不想就越不做了;
  • N认为重启就一定要把过去的部分补上去,但是,何必那么完美呢,随时随地开始就好了啊;
  • N认为自己看了文章就行了,但是,根据秩序感的培养,每天就是要做1-3张卡片啊!
等等等等,我们找到了若干假设的问题,而这些假设调整好了之后,解决方案就是:每天阅读我的文章,萃取1-3张卡片,然后,将其和自己的实际相关联,把卡片的内容写到留言区就好了。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我的留言区下面有个叫“柠檬佳”的小妹子,她的留言就是这样的,把和自己最打动自己的点整理下来,然后和自己结合,她只论述一个点,其实就够了。
千万不要以外你看到的东西都要是你的,只有那在手里的才是自己的,做多是高概率的错误,切记!
4 回顾刚才的引导过程,其实可以总结出一个基本套路来:
  • 第一,通过Trigger:“是否满意”,触发Behavior:“用反思方法论来处理”。这个时候,反省心智启动、反思方法论可以直接嵌套,通常可以避免情绪干扰哦、找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 第二,确定反思的对象是什么?要知道,可以触发反思的关键是现实和期待的差距,我们不能改变现实,但是可以反思我们的期待。真正的反思对象是我们的期待。
  • 第三,探索有哪些期待?之所以要寻找期待,因为期待可以用黄金思维圈的模型分析,还可以用目标达成术方法来分析。必须促使N把自己的期待都说出来,形成期待列表。
  • 第四,使用黄金思维圈,将What还原回Why。根据我的世界观来看,如果我们总是在投影里讨论问题,那么,将会非常低效,还没有好结果。
  • 第五,如果有了Why,就要判断背后的假设是什么。反复校验,对方的“Why”是靠什么假设来支持的?根据系统动力学,通过假设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格局、意图来源等。如果假设错了,就调整假设,如果假设没有错,那就继续分析How以及How背后的假设等。
整个过程使用了:反思方法、期待分析、黄金思维圈、假设校验、系统动力、教练话术等方法。
但是,如果你不掌握这些方法,怎么解决自己的问题呢,怎么才能让自己在落下之后,还有力量启动自己呢?有这样的几个要点:
拿出一张A4纸,在上面写着:“这是有情绪的我”,然后放在一边,之后用理性推进思考。如果又有情绪,就记到这张纸上。
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内心关于“目的/意义”的答案,当你看到的时候确实可以让自己产生想做事的冲动,不要以为担心损失而做事,要因为热情、兴趣和爱去做事。没有冲动,这个事情就别做了。
问问自己:我有没有能力做到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千万不要把自己想的太厉害,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能力有一米高,那么,就想办法砍半再砍半吧,让自己有25厘米,就不错了。因为,当你觉得你能的时候,你会无意识地做“多”,而做多是错的;可是,如果你只有25cm的话,考虑问题的方式会变的,你会集中精力在关键点上努力,你会考虑做少得多。
问问自己:我要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本质规律?比如学习的重点是通过成果产出判断绩效变化;比如提升阅读、分享、演讲、写作的能力重点是理解力;控制情绪的关键是找到信念冲突,然后往前走不要分析原因。
【永澄(落下了觉得内疚,但是想捡却不起来怎么办())】所以,如果一件事情,你想捡起来,就问这几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做?我能按照什么标准去做?我的做法是否符合本质规律?试试看吧,看看你落下的那个,是不是能够捡起来了?
5 说实话,我给的方案,真不见得有用,因为这个方案是给那些懂得黄金思维圈 + 假设校验表的人使用的(写到这里,我想到我的一个朋友,一一,她每天都在用黄金思维圈 + 假设校验做训练。她跟我说,现在她跟一群高级的投资的朋友交流,思维完全可以跟得上,这种训练方式很好。),对懂得人来说,可以用我的流程和假设解决很多问题了。
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毕竟是少数,类似于想开始又开始不了的问题,我把道理再说得清楚,很多人该犯还是犯,该掉坑还是要掉坑,这样会被人持续陷入在同样的困境,或者要缴费解决问题。我并不喜欢这样的人生,但是,这不代表别人都要选择和我一样的方式,不断从一个个问题走出来,去往另外一个问题。

永澄(落下了觉得内疚,但是想捡却不起来怎么办())
文章图片

总结一下吧, 我觉得尽可能不要内耗,想开始就开始,不想开始就放弃,内耗才是最可怕的。
永澄(落下了觉得内疚,但是想捡却不起来怎么办())
文章图片

人有两个原始需求:求得被爱、好奇,这个需求是不需要培养的,它会一直存在。好奇心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因为它是天生的,所以,学习应该也是天生的,可是为什么很多人不爱学习呢?是因为好奇心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变化了,学习和好奇心应该相互促进的,但是,这个关系被破坏了,好奇心被压抑了,学习就变得低效了。
比如,一个父亲特别严厉,他的孩子为了得到爸爸的爱,所以去学习,那么就会压抑好奇心,学习就好不了。所以,这个爸爸要知道:“我爱你,不是因为你的学习怎么样,而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用爱保护孩子的内部动机,让整个系统的动力稳定,系统才可以发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