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在西部县城,1500人在做“小生意”:每单9毛钱,年产值350万

投稿|在西部县城,1500人在做“小生意”:每单9毛钱,年产值350万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天下网商,作者 | 叶晨,编辑 | 李丹超
驶入义乌荷叶塘物华路后,14米长的货运车开始减速,接着在靠近路边的一间仓库门口停了下来,卸下几个箱子后又匆匆驶离 。8月4日,这是义乌商人张映民收到的最新一批成品无痕内裤,货发自2000公里以外的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 。
据义乌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办公室8月18日通报,“8.2”疫情发生以来,义乌市累计报告本土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693例 。
此次疫情,也让长期做服装外贸的张映民暂时停下了生意 。不过,眼下虽然货物难以出口,但他的“收货”动作却没有停 。
原因有两点:一是疫情形势整体向好 。据浙江日报报道,8月18日零时起,义乌大部分地区将解除静默管理,部分满足条件的企业可申请复工复产 。商户、工厂都看准了市场复苏、生意回到正轨的迹象 。
【投稿|在西部县城,1500人在做“小生意”:每单9毛钱,年产值350万】二是他这笔订单比较特殊 。每隔3~4天,一批货会从四川汶川发出,先送到张映民在广东汕头的工厂整理、打包,再集中发往义乌的出口仓 。受近期疫情带来的物流不畅影响,汕头厂里的仓库已经积压了约30万件无痕内裤,货值在180万元左右 。
在张映民看来,这批货有“不得不下订单、不得不积压”的理由 。
1500人在做的“小生意”杨梅是汶川县来料加工总部车间的总负责人 。她的手上有一份不停更新的配货单,上面记录着当地各个乡镇车间近期(一般是一周或者几天)需要负责加工的产品种类、数量 。
来料加工,是传统服装制造业中的一类基础项目 。这个环节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主要依靠手工程序,制作也相对简单,方便学习和上手 。
杨梅告诉《天下网商》,工人一般经过几天培训就能正式上岗,“这几年生产速度能跟上了,我们可以根据客户的订单准时交货,有时候一次发几千件,有时候一次上万件 。”
投稿|在西部县城,1500人在做“小生意”:每单9毛钱,年产值350万
文章图片

汶川县来料加工总部车间的总负责人 杨梅(受访者供图)
这门生意在汶川的兴起,可以追溯至2018年 。
据四川在线报道,2018年7月,杨梅作为汶川县代表赴浙江金华考察学习,发现了当地有招募来料加工项目的意向 。杨梅发现,这个项目对工作地点要求灵活,可以让汶川当地的姐妹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后来,在两地政府部门的努力下,来料加工项目被正式引入汶川县 。
杨梅成了汶川当地第一个开始做来料加工的人 。她介绍,从义乌引进的来料加工,主要照顾到了本地的农村妇女和残疾人群体,让原本许多“无收入、低收入、经济较难独立”的人群,找到了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赚钱的另一种可能 。
不过,由于汶川当地村与村之间交通并不便捷,因此这门生意的模式,最初是通过给需要做活的工人“上门送原料、再上门取成品”的方式进行,后来,各个乡镇相继建立来料加工车间,让工人可以就近上班 。
今年3月的一组数据显示,汶川县已在7个乡镇建立了来料加工车间37个,参与加工工人达1500余人,其中女性占95% 。
从产能规模上来看,这依然是一门“小生意”——汶川来料加工2021年带来的总产值超过350万元,大致相当于江浙沪一个中型制衣工厂的产能 。可对于当地而言,这门生意非常重要 。
据汶川县人民政府、中国青年报统计数据显示,在2019年底全县所有贫困人口脱贫前,汶川县因2008年特大地震以及后续地质灾害,因病因残致贫人口一度多达1341户的4440人 。
这门小生意带来了一些改变 。杨梅说,有的熟练工一天能完成上百条内裤、泳衣等产品的加工,因为来料加工,他们每月可以多赚两三千元 。而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整个汶川县的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12243元 。对于当地许多农村居民来说,这是收入上一笔较大幅的增长 。
一件代工费9毛,他在疫情中坚持下单
杨梅介绍,张映民是较早报名参与对口帮扶的义乌商人之一,同时也是汶川县来料加工生意最大的“客户”之一 。
他交给汶川的单子非常“简单”——做无痕内裤 。原料会从张映民的汕头工厂发出,在汶川完成“代加工”后发完汕头打包,最终将货品集中发往义乌 。
借由来料加工,汕头-汶川-义乌三地之间形成了一条稳定的“三角贸易”线 。杨梅出货单上的数据显示,每个月大约有20万~30万件的内裤、泳衣发向义乌 。
投稿|在西部县城,1500人在做“小生意”:每单9毛钱,年产值350万
文章图片

天下网商 叶晨 摄
为什么是内裤和泳衣?“一方面,这类产品便于计件、多劳多得,比较符合当时汶川的人力情况;另一方面,汶川乡镇之间的交通不太方便,内裤泳衣制作简单,工人做熟了,也能带回家里生产 。”张映民有近20年的服装制作行业经验,对于“什么地方适合做什么服装种类”,他有自己的判断 。
张映民表示,自己按照珠三角同等产品的生产标准来定代工费,比如每件内裤的代工费是9毛钱,每月的15日会准时打出代工费,费用通常在20多万元 。“这几年熟练工变多,有时候会更高 。”
投稿|在西部县城,1500人在做“小生意”:每单9毛钱,年产值350万
文章图片

天下网商 叶晨 摄
不过,义乌这次疫情却让汶川的小生意产生了“危机” 。因为疫情管控,义乌的外贸发货暂时停了,导致汶川生产出来的无痕内裤等产品开始积压,短期内无法变现,但张映民并没有打算停止下单 。
由于忙着赶订单,杨梅这几天都没有看新闻,8月10日接到《天下网商》的采访前,她甚至还不知道义乌正在接受疫情考验 。“因为张总(张映民)给汶川的单子,还是正常的啊 。”
投稿|在西部县城,1500人在做“小生意”:每单9毛钱,年产值350万
文章图片

天下网商 叶晨 摄
此时,身在义乌的张映民早几天就开始了居家办公 。虽然疫情对义乌外贸市场影响较大,不过他表示,这个月15日仍按计划给汶川工人们打出了工资 。
“记得有次去汶川,我听到车间一些残疾人感慨,他们终于能凭自己的能力在家门口就业、养活自己 。我们把来料加工引入汶川3年多,好不容易吸引了成百上千的熟练工人开启长期稳定就业,不能让他们再失去对当地产业的信心 。这一点,就是让我坚持继续合作的主要缘由 。”
《天下网商》了解到,目前浙江省对口帮扶汶川的城市已经交棒至湖州市长兴县,长兴也为汶川当地带来了童装加工的“新生意” 。不过,曾经参与当地产业搭建的义乌商人们的视线,始终没有离开这座小县城 。
厂二代的“规划”:工人有的赚,商家也有的赚想到将来料加工单子专门给到汶川的张映民,最早其实也是做代工起家 。
他介绍,自己的故乡在广东汕头,家里经营着服装制造厂,主要替内销的中国品牌做代工业务 。2004年,这名21岁的“厂二代”慕名来到义乌,希望将生意的重心向出口转移 。
彼时,国际针织市场一片繁荣,义乌的往来客商带来极大的消费力 。凭借对针织行业的熟悉,张映民很快在义乌服装市场站稳了脚跟 。“来义乌的第二年,我就用蹩脚的散装英语,和两位埃及来的客商谈成了一笔80万件的服装订单,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 。”
此后,他对在义乌做生意的信心暴涨 。到了2009年,张映民斥资约4000万元,引进了80台意大利进口的无缝织造设备,开始在义乌扩展无痕内衣裤品类的代加工生产,工厂的年产值迅速提升至8000万元 。据他介绍,如今公司已把产品卖给了80多个国家的客商,每年出口共计约6000万件的无痕内衣裤等产品,也创立了自主品牌 。
投稿|在西部县城,1500人在做“小生意”:每单9毛钱,年产值350万
文章图片

在义乌做外贸生意的张映民(受访者供图)
2018年,当义乌福田街道等单位牵头准备在汶川搭建来料加工体系时,张映民很快表示愿意支持 。按他自己的话说,在义乌这片沃土中收获了事业,也想做点什么“回馈” 。
“初期我们亏损了好几个月 。”张映民坦言,“主要原因是试产阶段的损耗高达30%,当地老百姓对来料加工也不太了解,有的人做了几天就放弃了,所以产能较低,材料成本和运输费损耗很大 。”
几年坚持下来,汶川当地的来料加工产业慢慢成熟,实现了量质齐升 。张映民的这块账目,也逐渐转亏为盈 。
“现在以一件无痕内裤来算,材料成本4~5元,每件从广东到汶川的运输成本是1毛钱,代工费是9毛钱,从汶川运到义乌也是1毛钱,成品出口价大概是6~7元,扣除部分人口、折损,我们能够做到微有盈利 。”
投稿|在西部县城,1500人在做“小生意”:每单9毛钱,年产值350万
文章图片

天下网商 叶晨 摄
在他的商业逻辑里,“工人有的赚、商家也有的赚”的产业,才是真正可持续性的“授人以渔” 。接下来,他想将这份逐渐做大的蛋糕切得更漂亮,需要在产业链形成闭环后,继续去盘活提升当地人的积极性和收益率 。
“汶川的来料加工行业从培训到现在,也迈入了成熟期 。后期,我们会开发更多附加值高一点的产品,比如内衣套装等 。我估计加工费可以提高到每件两块多,当地人也可以接触到高一级的针织服装技术 。”
这是一位做代工出身、靠义乌外贸发家的商人,对另一座小城产业升级的新期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