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冰糖小姐 张爱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被无数人解读,然后再列出一系列利害关系,于是便形成了正反两个派别,正反双方各执一词,这场辩论历时弥久,不巧的是我无意中拜读了张的文字,又无意中认同了这个观点,虽然只是看台下一名普通观众,但心里默默的为正方加油打气。
当然了,要解读张爱玲的这句话似乎应该联系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以及前后左右的内容,单单只看这一句就妄下评论是太鲁莽了些,她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也不会想到自己一句无心的感慨对后世的影响会这么大。要还原这句话的原意,很有必要搬出它前后左右的内容,这是张爱玲在《传奇》再版里的原话:
以前我一直这样想着:等我的书出版了我要走到每一个报摊上去看看,我要最喜欢的蓝绿的封面给报摊子上开一扇夜蓝的小窗户,人们可以在窗口看月亮,看热闹。我要问报贩,装出不相干的样子:“销路还好吗?太贵了,这么贵,真有人买吗?”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没那么痛快。最初在校刊上登两篇文章,也是发了疯似的高兴着,自己读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都像是第一次见到。就现在已经没那么容易兴奋。所以更加要催:快,快,迟了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其实读完她的原话,在联系当时她所处的那个时代,你就不会奇怪她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了,甚至能够想象得到那个蹲在报摊前和摊主寒暄的少女欢欣雀跃的神情。
只是平常不过的一句话,因为出于张爱玲的笔下,因为她后来成了文坛传奇,所以才会引来那么多的反响和争议,究其缘由不过是因为说这句话的人是才女张爱玲。
很多人在思考,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牛顿和苹果,到底是因为这些事件成就了他们,还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具有不同寻常的特质,所以才会让这些小事亦能熠熠生辉,被后世铭记传颂膜拜。我想没有人会去谈论隔壁家破了一个洞的被子,所有被铭记的事件都一定有它的必然性。
我是赞同出名要趁早这句话的,当然了,赞不赞同还要看你是怎样去理解它。如果歪曲了它的本意,只是为了追名逐利或纯粹的出名而忽视了努力奋斗的过程,或在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就被父母出名要趁早的观念捆绑,被动的去做各种自己原本不愿意不喜欢不理解的事情,那就真的错了,以后觉得得不偿失了也别怪是张爱玲的言论害了你。
在你搞清了各中关系,发自内心的渴望那种成就感,想早点体会到它带来的快乐,那就努力去做。或许,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不单单是为了追求结果带给你的喜悦,你可能会在追求的过程中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慢慢的你会发现其实最吸引你,最让你动容的是为了一个既定的目标去努力奋斗的过程,而你最初追逐的那个结果已经是必然的趋势。它对你而言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不光出名要趁早,很多事情都要趁早。
还没上学的时候看到别人骑着单车潇洒的穿行在林间小道,被风吹起的衣角,挟着风声轻轻飘舞,觉得那应该是世间最美妙的事情了,羡慕,崇拜,甚至着迷,只希望自己能快快长大,快点享受在微风中骑着单车羡煞旁人的感觉。
后来看别人骑的次数多了,那种感觉也渐渐变淡不及当初那么浓郁了,再后来等自己学会的时候,当初那么强烈的愿望已经耗去了一大半。小时候特别羡慕别的小朋友有毛绒玩具,做梦都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个,那个小小的愿望实现时我已经脱离了童真的年龄,所以已经感觉不到它带给我的喜悦了。
上小学初中的时候,课外读物比较匮乏,镇上没有书店,班里同学买了新书也视为珍宝,有一堆人等着借阅,能借到已然不易,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归还,自然看不尽兴。现在相比于以前,图书资源多的有些奢侈,图书馆,网络,时不时来个书展,也能力去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了,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当初那么纯粹的心情了,那么迫切的渴望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消失不见了。
虽然随着阅历的增多视野的开阔,当初好奇的很多东西都会变得见怪不怪,不再能激起内心的强烈渴望,这是成长中总要去经历的。但如果当初在你最想要的时候就能得到,那种快乐是不是更痛快一些,是不是就不会有太多的遗憾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行孝更要趁早,晚了就真的来不及了。
我们很多人自初中就开始住校,在家的时间远比学校的少,那时候父母还年轻,或许希望我们早点独立,可是后来我们越走越远,学业越来越忙,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
只能靠电话线捎去问候,可是大多数情况下是我们失意的时候,需要情感支撑的时候才会主动给他们打电话,而在电话里他们总是一切都好,吃的好,穿的好,每天的日子听起来过得比你还要精彩。
对啊,从来都是他们担心做事毛毛躁躁的你,从来都是他们叮嘱各种生活琐事,他们怎么会照顾不好自己呢。后来毕业了,你为了工作奔波忙碌,甚至远离家乡,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忙碌的生活使你忽略了他们殷切的期盼。等到有一天你意识到的时候或许已经晚了,他们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享受你提供的那些好生活了。
小时候认识一个阿姨,穿着时髦,为人直爽,在女人不施粉黛,穿着保守,观念落后的小镇,很多人接受不了她的新潮和另类。但是她很孝顺,花大把时间陪在父母身边,很多别人没见过的新鲜吃食,她父母都尝过,甚至在别人不知道旅游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她就带着父母去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地风景。
后来她父亲去世,她没有蓬头垢面,依旧穿戴整齐,没有像别人那样哭的昏天暗地,悲恸不已,丧事也办得很简单。有人私下讽刺她,传着各种关于她狠心流言蜚语,人们似乎忘记了她平日里对父母的关切孝敬,只是一个丧事就断定她不孝。
随着年龄见长开始由衷的佩服那个阿姨,及早尽孝,不要留下太多遗憾,等离开的时候,依旧过好自己的生活,让逝者安心。在身边的时候不去珍惜,等离开后哭天抢地是没有用的,离开的人终究不会回来。
【出名要趁早】很多事情都要趁早,晚了就来不及了,即使最终等到了心境也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