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信仰的力量来源于简单的重复
在昆仑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有一条被称为“世界之轴”的山脉——冈底斯山脉。冈底斯在藏语中意为“众山之主”。冈仁波齐是冈底斯山主峰,意为“神灵之山”。藏族人和印度人普遍认为冈仁波齐是世界的中心,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登上这座神山。最近几年,一些商业旅行团体开始把目光投向这块圣洁之地,不过由于交通和气候等问题,真正能到达冈仁波齐的人并不多。
文章图片
西藏,对于处在藏族文化体系之外的我们而言,那里有太多标签。
你要洗涤心灵吗?去西藏吧。
你要放飞灵魂吗?去西藏吧。
你是文艺青年吗?去西藏吧……
这样接近、渗透、进入的方式,太粗鄙了。以至于近些年我们看过的西藏题材的电影、纪录片,都会在你心里留下一些有存在感的信号。
2009年,看《西藏一年》。县政府给当地买了驱散冰雹的高射炮,炮筒上系着哈达,这让世代都是“冰雹喇嘛”的次旦失业了。拍摄次旦做法事“驱散冰雹”的镜头时,西藏社科院的藏族研究员会在一旁担心“如果次旦法师的咒语真的灵验,那就会刮风下雨,电闪雷鸣,在室外拍,就拍不成了。”
文章图片
2013年,看《静静的嘛呢石》。人人都想看最原始真实的西藏,而影片中真实的西藏,是老人们看《智美更登》会抹眼泪,年轻人却在散戏后跳迪斯科;小喇嘛一心想看唐僧喇嘛西天取经,录像厅里放的却是香港枪战片……
文章图片
2015年,看《喜马拉雅天梯》。片中海拔最高的寺庙里的僧人说:“喜马拉雅是我们心中的神山,现在人觉得登上她是时尚,我能说什么呢?”
文章图片
今天,看《冈仁波齐》。当长辈担心九岁的女孩能不能承受得了磕长头的辛苦时,妈妈说,让她磕,磕头好,磕头长见识。
文章图片
电影开场,是一个藏族姑娘从睡梦中醒来,她的母亲在炉旁烧水做饭,极其真实的生活场景,说是纪录片也毫不为过。
文章图片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叙事:11个藏族百姓一起出发。走到村口。没有仪式,没有口令,突兀又自然地,手掌扣上木板,身体直直扑出去,趴倒,额头抵住地面,合掌,起身,走,拍打木板三次,再扑倒……2500公里路的开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就是磕头,起身,走,磕头,起身,走,晚上搭帐篷,念经,睡觉,早起,磕头,起身,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故事的结尾,是队伍中的老人杨培因体力衰竭,在抵达冈仁波齐时突然离开了人世,大家请了喇嘛为他念经,又在山头为他堆起一座玛尼石堆,然后在一片白茫茫的大雪上,继续匍匐地向前……
文章图片
最终,再度出发返回家园,影片就此结束。
从头至尾,始终保持着纪录片一样的真实感。
文章图片
从芒康到冈仁波齐,沿着318国道一路向西。导演没有着力刻画这条“中国人的景观大道”,甚至邦达七十二道拐和然乌湖的都没有过多镜头。整个朝圣路上镜头的饱和度也不高,所以,当朝圣者在油菜花地中奔跑;当朝圣者在米拉山口抛洒隆达;当朝圣者在冈仁波齐转山时遇上的晴空,这些为数不多的色彩明快的镜头一出现,总是引来观众的惊呼。
整部影片就平实地讲述“朝圣”这一件事,只记录最真实的西藏,只表现最真诚的信仰。真实的朝圣本没有那么多起承转合,就是重复重复重复,力量本身就来自于这种重复。
在以争名逐利为第一要务的“正常人”看来,恐怕很难理解,为什么藏族人愿意匍匐叩首地前行上千公里,去看一座被白雪覆盖的山峰,哪怕磕头磕死在路上也在所不惜。不知道这种方式的朝圣,能让他们得到什么,改变什么。
文章图片
这个世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对于我们而言,这些是疑问;对于他们,是与生俱来的信仰,自然而然。这条朝圣路上,有些人为了救赎;有些人却是为了逃离;还有一些人为了父母;更多的人却是为了众生。
当《冈仁波齐》片尾黑场,银幕上演职员表出现的时候,我有一霎那的愣怔和割裂感,身体陷在座椅上不能动弹,而灵魂还留在西藏的朝圣路上,雪山群峰之间。
【《冈仁波齐》,信仰的力量来源于简单的重复】了解更多朝圣之路,扫一扫二维码添加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
- 2017年,我们一起征文|那些相遇回忆解救了我
- 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 自我仰望的高度|自我仰望的高度 ——《搏击俱乐部》的观感
- 《Java编程思想》读书笔记(四)
- 《弦十六》
- 《梦回海上》
- 共读《格列佛游记》第四部第3章
- 《小白H5成长之路47》将外部图片绘制到canvas上
- 读完《摆渡人》
- 影爆能量|影爆能量 | 寒战2!真相即将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