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元宇宙企业冰火两重天,一边高薪招聘一边发不出钱

投稿|元宇宙企业冰火两重天,一边高薪招聘一边发不出钱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互联网最前线,作者|赵李广
自2022年初以来,各互联网大厂纷纷曝出裁员消息,3月,腾讯爆出裁员消息,裁员涉及腾讯的平台与内容事业群和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相关部门裁员比例高达30%;阿里巴巴宣布裁员,主要涉及MMC(社区电商)、飞猪等业务,本次裁员数量约20%,裁员近4万人 。其他还有如百度、京东、美团、快手、字节跳动等裁员比例10%至20%不等,一波互联网裁员潮席卷了互联网界,无数码农、工程师失业 。
这其中固然有经济大环境影响的因素,更多的还是互联网已行至存量顶点,许多互联网大厂预先铺垫的项目无法取得预期效果;互联网大厂基本都开展了组织优化,不断缩减战线,将火力集中在更核心的业务上面 。与互联网见顶不同的是,元宇宙赛道却开启了自己的野蛮生长道路 。
自2021年元宇宙爆火、资本纷纷入局以来,经过一年时间的摸索,元宇宙企业纷纷开始项目落地的尝试 。一波元宇宙企业的人才招聘热潮也随之来临......
抢人大战愈演愈烈自Meta入局元宇宙开始,微软、Roblox随后入局,国内的企业也开始了“造梦”之路 。要想将相关项目落地,招募和组织团队是第一步,元宇宙先锋Meta招聘网站上有103个针对元宇宙的职位开放,Meta还宣布未来将在欧洲招聘1万名元宇宙从业者 。
国内元宇宙相关企业也不甘落后,开启了抢人大战 。例如近期网易为了招聘建造师、捏脸师等紧缺岗位,开出了百万起步的年薪 。相关业内人士称:普遍应届生能达到40万至50万元左右,10年经验的资深工程师薪资约为100万至200万元,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开出400万至500万元的高薪都不稀奇 。
而这场抢人大战的背后,则有人欢喜有人忧 。对于企业来说,大企业财力雄厚,可以依靠超高的薪酬对市场上的人才“掐草尖”,抢夺最优质的人才 。而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则只能望洋兴叹,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无力参与这场争夺人才的大战 。
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喜的是元宇宙无疑是个人上升的新机遇,从VR/AR、区块链、物联网等基建领域,到3D建模、技术美术、虚拟设计等内容生态范畴,各类企业给出大量细分岗位对具有“元技能”的人才伸出橄榄枝,年薪最高可达百万元 。
忧的是元宇宙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一些“元宇宙”岗位的需求描述模糊,部分企业以高薪为噱头“蹭热度” 。转行元宇宙的求职者将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到底是第一个吃螃蟹还是前浪死在沙滩上,不得而知 。
同时元宇宙对人才的需求更像是对“通才”的需求 。以Meta开放的“元宇宙虚拟人软件工程实习生”岗位为例,除要求应聘人有设计、创建等基于虚拟现实的工具经验,还要求实习生已经取得/获得相关领域的学士学位,有C++/C#等语言经验,以及Unity、虚幻或其他3D游戏引擎的相关操作经验 。也就是说对求职者提出了深造挑战,不仅有专精特长,还要求全面发展 。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元宇宙招聘热潮将承接部分互联网优秀人员 。互联网行业里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人才,随着互联网裁员潮的袭来,许多优秀的人才也开始思考探索新可能,把握后疫情时期互联网行业人才流动契机,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也许是注入新鲜血液的机会 。
【投稿|元宇宙企业冰火两重天,一边高薪招聘一边发不出钱】尤其是元宇宙赛道,互联网行业中许多人才与元宇宙紧缺的人才匹配度高 。元宇宙在某些方面更像是现今互联网的顺延,例如web3.0,腾讯曾针对性提出下一代互联网“全真互联网”概念 。在人才需求上,软件开发、数据分析、内容策划、算法、交互等都具有共性 。
元宇宙相关企业更应该在这次“抢人大战”中增强竞争优势,做好人才的吸引和选用,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
小企业入局需谨慎元宇宙相关求职者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部分元宇宙公司在蹭完热度,吸引资本后便走入死胡同 。近期一家号称要成为“元宇宙时代的微软”的元宇宙公司影创科技被曝欠薪200多人,时间最长达半年,人均被拖欠10万元,社保公积金也断交 。
公开信息显示,影创曾获6轮融资,最近一轮融资是在2020年9月份 。就在今年3月份,影创官网一篇报道中还写道“无论是技术还是出货量,我们基本都可以排到全球第二,第一是Meta”,影创还豪言要成为元宇宙的“微软” 。发展还不错,怎么却被曝大规模、长时间欠薪,员工大量离职?
其背后原因是目前元宇宙赛道并非一朝一夕能做成,目前的大环境中小型企业伤不起 。像影创这样追逐风口的中小公司更是数不胜数,他们没有大公司的雄厚实力,有时候断臂求生看起来也像是生死大劫 。
元宇宙所包含的框架巨大,包含交互技术、物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电子游戏技术、网络及运算技术等等,同时还需要依靠投入巨大的数字基建 。
即使互联网巨头进行投入也显得捉襟见肘,今年元宇宙的老大哥Meta也开始缩减招聘、计划裁员 。Meta下调了2022年工程师目标数量,从原先的10000名缩减到6000至7000,砍掉了超3000人的招聘计划,但巨头毕竟是巨头,还有腾挪的余地 。
一边是裁员,一边是高薪抢人大战,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风口效应仍Meta这类巨头企业想要快速占领行业高地,但随着元宇宙大环境逐渐明朗,市场条件不再允许这样的冒进方式 。
中小型企业想走的场景应用,则缺少了具体支撑,没有现象级的爆发应用,也不够普及,还是小众消费 。在互联网红利时代,小企业发展成巨头的事例屡见不鲜,讲究快人一步,率先布局,受互联网创业思潮影响,中小企业在元宇宙赛道效仿巨头快人一步真不一定是件好事,现在看来大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 。
入局元宇宙需慎重,实力是唯一标准,中小企业如打算现在入局,就要掂量一下能否撑至元宇宙大规模应用的那一天,否则将一地鸡毛 。
风口之下,大家都想冲一波,但是死掉的是绝大多数 。大量曾因元宇宙股价暴涨的概念股迎来暴跌;NFT热潮退去,不少巨头退出;元宇宙炒房泡沫破裂……
从风口到进退两难从元宇宙概念热潮到元宇宙招聘热潮,经过近一年多的时间,元宇宙的格局初次较为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
往后元宇宙结构将向两级发展,如Meta、腾讯等巨头将调用自己的海量资源推出大而全的元宇宙平台,也只有巨头企业才能支撑元宇宙平台建设和运营;而中小企业则在这些平台基础上专精具体的场景应用,开发软、硬件等,做到小而美 。
而现如今巨头企业从人员招聘到调动资源的能力远非小企业可及,更重要的是巨头有试错资格,小企业走错一步则万劫不复 。
热潮之后是寒潮,伴随资本退潮,小企业显得举步维艰,从原来的创业风口到如今更像是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往前一步缺乏实力,维持现状又显得煎熬,部分企业直接选择“弃车保帅”活下去 。元宇宙巨头和小企业的处境真可谓冰火两重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