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长大,越孤单

越长大,越孤单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越来越不明白,朋友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今天又和一位朋友吵架了。已经不记得这是我第几次和周围的朋友发生矛盾了,以致于一向不太熟的同学都由不得感概一声:你怎么老是会发生这种事情啊?我长这么大还没遇过一件呢。
我迷蒙的笑了笑,摇了摇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朋友这个词仿佛在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单薄,或者泛滥。
小时候,朋友是用来一起和泥捏小人的,是用来一起闯祸“共患难”的。即使只有一个泡泡糖,也会掰成两半分享给对方,然后比比看谁吐的泡泡大。
上了初中,朋友可以一起抄作业,一起评论那个不喜欢的老师,一起放学回家,甚至到处绕远路只为了多说一会子小秘密。
高中了,到了想要恋爱的季节。朋友知道你喜欢的男生是什么样子,知道你藏在眉眼之间的各种敏感小情绪。可是,也是从这个时候,我们学会了“你不说我便不问”。看似尊重,却害怕自己搅进漩涡中心。
大学,进入社会的临门一脚。在这里,路上见面打个招呼的小学妹是朋友,朋友圈点赞之交的是朋友,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人是朋友。是不是感觉朋友多了好多,可是能说心事的人还有谁?
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圈子,大家会给予你最好的尊重。
你的开心或不开心,热情的人说一句“哇,好棒啊”或者“别难过了”,冷漠的人仿佛眼睛里的瞳孔不会聚焦,她们想:关我毛事!我的时间为什么要浪费在你的情绪上?
然而,奇怪的是,大家都觉得后者是正常的。
我曾经向不少朋友提出过质疑,大家给我的回答竟然是出奇的一致:这不正常吗??
亲密些的朋友还会加一句:你怎么还是这么单纯?
那一瞬间,我突然怀念小时候的天真与幼稚。
以前,我总因为别人说我单纯而沾沾自喜。那意味着善良与美好。不过,上了大学才知道,那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
我们总是感慨社会人情的淡薄与冷漠,殊不知我们自身便是冷漠的构成元素。
我们失望于成年之后朋友的圆滑与世故,却在被请求帮忙时首先想到的是“学会拒绝”。
【越长大,越孤单】刚刚在首页上看到一篇文章,教人怎样在朋友提出的两难境地中学会拒绝。其中看法实在不敢苟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将“学会拒绝朋友”称之为“情商高”。
如果这是立足于社会的要求,那我宁愿永远缩在乌龟壳里当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对于朋友,我有我想要坚持的原则,尽管异于这个社会的潜规则。“朋友”这个词,不该受到如此的轻蔑。
所以,有一种朋友叫何炅和谢娜才会这样让人艳羡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