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2022医疗人工智能:距离盈利,医疗AI还有多远?

投稿|2022医疗人工智能:距离盈利,医疗AI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vb动脉网
从《海伯利安》到《赛博朋克2077》 , 每一个描述AI时代的视听作品都在不厌其烦地绘制科技时代的技术、建筑、生活 , 乐于讨论赛博时代与生存、发展、共生相关的哲学问题 。
但当AI褪下虚幻的面纱 ,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时 , 更为必要的是跳出技术的表现形式 , 追溯它的发展动力 。
过往的五年时间 , 近千亿资金注入医疗人工智能赛道 , 影像AI、新药研发AI、机器人AI、智慧医院等细分赛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外界的持续滋养下 , AI已经在医疗中的方方面面落地生根 , 成为媲美互联网技术一样的存在 。
问题也出在此 。超千家企业入局 , 但少有企业实现盈利 。下一个五年 , 当资本的涓流不再馈赠 , 围绕AI的企业们能否筑起成熟的造血系统 , 依靠自身的力量活下去?
带着问题 , 我们与超过30家企业进行沟通、近100位专家进行采访 , 围绕整个产业发展流程进行调研 , 一步一步回答“医疗人工智能如何盈利”这一行业难题 。
定义医疗AI的两个阶段AI发轫时的目标作用方式在于对过往人类活动的“替代”与“优化” , 实现智慧赋能下的降本增效 , 可谓AI1.0 。
十年发展 , 这类医疗AI对于医生诊疗效率及患者看病流程的优化已非常成熟 。一个直观的感受是 , 不少三甲医院的门诊大厅没有过去那么拥挤了 , 线上的智慧化信息流解决了问题 。
这个过程中 , AI技术本身也在不断探索与临床深度结合的可能性 , 尝试以优化临床路径的方式赋能医疗 。由此而生的产品 , 在报告内被归类为AI2.0 。
AI2.0是AI1.0应用场景范畴的延展 , 与AI1.0的差异判别在于:是否能够将知识与算法深度融合 , 对已有医疗流程进行重塑 。简单来说 , 初始的AI注重于强化作用主体的效率 , 而进阶的AI有能力将流程进行推倒重建 , 围绕AI能力建立新的秩序 。
此外 , 医疗AI2.0的价值创造方式也与AI1.0有所不同 。1.0时代是覆盖式创新 , 即肺部做完了转向脑、心、肝等脏器 , 而2.0时代的创新是以1.0创新成果为基础的单点式创新 , 即各企业在各自领域探索AI的深层次价值 , 没有形成1.0时代的AI产品矩阵规模 。
【投稿|2022医疗人工智能:距离盈利,医疗AI还有多远?】两种AI以各自的方式赋能医疗体系 , 为协同关系而非竞争关系 。目前医疗AI行业已有不少成熟的AI2.0式应用 , 在这背后 , 日益丰富的高质量医疗数据与逐步多元的算法为AI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
那么从1.0到2.0时代的跃迁什么最重要?决定AI品质的算法、算力、数据三要素 , 真正能够形成壁垒的还是算法与数据 。
以辅助诊断类AI为例 。AI1.0时全球范围内均缺少开源的医疗大数据 , AI企业能够直接获得的数据很少 , 存在数据量小、标准化低、标注成功率低、数据类型有限(以肺结节为主) 。
在这个阶段 , 企业获取有效数据集必须与医院进行合作 , 在取得脱敏数据后对其进行分类、标注、训练 。由于整个过程均需人工进行 , 单个数据标注成本在10-30元不等 , 耗时20-40分钟 , 投入有限但耗时极长 , 尤其要获得高质量的标注 , 企业/医院必须找到资深医生进行标注 , 标注的难度由此大大提升 。
伴随AI技术愈发成熟 , 2020年开始 , 大量医院自发加入的单病种影像数据库、第三方测试数据库的构建中 , 数据量呈现指数增长 , AI企业进行新适应症开发面临的难度骤减 , 加之第三方数据库逐渐形成规模 , 医疗AI的产品丰富程度随之增长 , AI企业打造的数据壁垒开始削弱 , 算法壁垒的作用开始凸显 。
另一方面 , 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于2022年3月7日发布了的《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后简称《指导原则》)重新描述了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的概念、注册基本原则、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生存周期过程、技术考量等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 , 该政策对人工智能审批适用的算法进行了完善 , 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加上了迁移学习、集成学习、联邦学习、强化学习、生成对抗网络、自适应学习 。
投稿|2022医疗人工智能:距离盈利,医疗AI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各类AI算法的内容与监管(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
在文件发布后 , 更多创新算法审评审批流程得到确认后 , 医疗AI的壁垒逐渐向算法偏移 , 更为丰富的算法将进入市场 , 以更为有效的方式赋能诊疗流程 。
总的来说 , 无论是AI1.0还是AI2.0 , 医疗AI的价值都在于通过智能化重塑数字化医疗 , 这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 。目前 , AI+辅助诊断与新药AI等主流AI产品处于商业化的过渡期 , 即具备高准确度、可复制的模型;NMPA给出的医疗器械认证;完备的知识图谱;稳固的合作伙伴等等商业化组 , 但由于市场对于新技术认可的滞后性 , 大部分目标医院/药企因对智能化产品效益、创业公司能否持续经营运维持怀疑态度 , 因此付费率仍有提升空间 。随着市场对于AI价值的不断认可 , 医疗AI企业们的商业化能力将逐步增强 , 或在数年之内实现扭亏为盈 。
医疗AI的资本市场:谁在入局 , 谁在深潜?尽管不同阶段的AI各有其价值 , 但资本对于赛道的偏爱还是能够通过数据直观地体现出来 。
从全球范围看 ,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AI辅助诊断与基于NLP的医疗知识图谱构建是医疗AI之中跑得最快的两个领域 。尤其是AI辅助诊断 , 在2015-2020年这个区间之内 , 数百家企业涌入这个赛道 , 超过百家企业从一级市场获得融资 。
但在2022年 , 新药AI脱颖而出 , 成为整个领域最为火热的赛道 。
2021统计年(2020年9月1日-2021年8月31日)总计发生的35起披露轮次新药AI融资中 , 早期项目(B轮以下 , 不包括B轮)占据了80% , 2022统计(2021年9月1日-2022年8月31日)年整体数量由28起增至32起 , 早期项目仍维持有76%的比例 。
2021年前 , 资金往往聚集于晶泰科技这样的头部企业 , 新药AI初创公司融资项目极为有限 , 但从近两年新药AI一级市场表现可知 , 新药AI已经成为AI技术中最具可投性的赛道 , 大量投资机构蜂拥入场 , 将AI的应用场景从晶体发现、临床患者筛选引向了制药流程的方方面面 。
投稿|2022医疗人工智能:距离盈利,医疗AI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2021年及2022年新药AI融资轮次情况(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
此外 , 同为软件开发 , 新药AI的估值要比AI支持下的其他赛道贵上不少 。统计数据显示 , 处于天使轮的项目均需千万元以上 , A轮(包括Pre-A轮、A+轮)企业募集的资金超过半数已过亿元 。投资人对于新药AI赛道非常乐观 , 晶泰科技后期单轮3-4亿元的募资额 , 新合生物5亿元A+轮融资、百图生科1亿美元A轮融资均充分显示一级市场相信新药AI有着美好的图景 。
再看商业化最成熟的影像AI领域 。2021年医疗AI掀起上市潮后 , 科亚医疗、零氪科技、推想医疗、数坤科技等影像相关企业相继递交招股书;同年11月鹰瞳科技成功上市 。
但这波势头在2022年戛然而止 , 大部分头部AI企业现金流较为稳定 , 资金储备充足 , 出于经济压力下行的破发忧虑 , 截至9月15日 , 国内仅博动医学递交招股书 。值得注意的是 , 该企业以冠脉介入精准诊断为主攻方向 , AI支持下的QFR仅是其产线之一 。
上市之后 , 多家企业表现不俗 。营收均呈现出不同幅度的正增长 , 表明市场进一步拓展 。其中数坤科技2021年上半年同比增长达681% , 收入已成规模的鹰瞳科技仍然录得142%的增长 , 2021年全年营收破亿 。
投稿|2022医疗人工智能:距离盈利,医疗AI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交表企业主营收入分析(数据来源:各公司招股书、年报 , 蛋壳研究院)
不过 , 净利润为负也是每家企业不可回避的事实 。蛋壳研究院认为:AI企业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 需要较高的技术研发投入维持竞争力 , 保证前沿市场的探索;另一方面 , 盈利规模效应初现苗头 , 其规模还有待提升 , 在高额的研发开支下 , 有限的营收目前不足以支撑净利润的大幅增长 。
值得注意的是 , 绝大多数医疗AI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正在逐步增强 。我们能够看到 , 不少企业的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总营收比率不断下降 , 商业化路径逐步多元、分散 , 此趋势下 , 手握数十亿现金流的AI企业有充分时间找到自己的定位 , 逐步实现盈利 。
投稿|2022医疗人工智能:距离盈利,医疗AI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最大客户分析(数据来源:各公司招股书、年报、Lunit BP , 蛋壳研究院)
IPO之外 , 多因素影响商业变现 , 盈利需要突破这些槛企业的IPO数据反映了最成熟AI技术的商业化现状 , 但已商业化技术可能并非最具潜力 , 由此获得的收入也不能反映企业未来盈利能力 。报告将对医疗AI目前作用的四个主要场景进行完整分析 , 探寻IPO之外的AI产业发展现状及盈利能力 。本文以影像AI部分为例进行介绍分析 。
作为医疗AI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 截至9月1日已累计28家企业49款AI产品获得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 包含总计29款搭载深度学习算法的软件 。从整体趋势看 , 国家药监局批准AI医疗器械三类证的速度不断变快 , 加速了医疗AI的商业化进程 。
投稿|2022医疗人工智能:距离盈利,医疗AI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获证数量按照年份统计(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
医疗三类证总量随时间推移不断上升 , 其同质化水平也不断加剧 。49款AI产品总计涉及15个辅助诊断场景 , 其中 , 基于CT影像的肺结节AI多达9个 , 其次是借助眼底相机进行诊断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AI , 有7家企业拿到了市场的准入许可 。CT-FFR、CT肺炎紧随其后 , 各有6家三类证 , 除AI心电领域乐普医疗独下4张三类证外 , 放疗、骨折、骨龄、颅脑出血、青光眼五个场景均有不止一家企业的AI产品通过审评审批 。
投稿|2022医疗人工智能:距离盈利,医疗AI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三类证获取按照病种分类统计(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
进一步讨论医疗AI作用的设备 。当前所有获批产品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CT、眼底相机、X光、心电图机、MR、肠镜六类设备 。CT场景作用范围广 , 作用价值高 , 患者人数多 , 标准数据量大 , 因而成为AI企业研发的首选 , 相关AI以31款的数量遥遥领先其他设备 , 而MR影像较为复杂 , 数据量偏少 , 肠镜影像标准化困难 , 均仅一款AI产品获批 。
投稿|2022医疗人工智能:距离盈利,医疗AI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医疗人工智能作用设备分类统计(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
超声是AI企业下一个审评审批可能迎来突破的重点赛道 。超声检查所产生的数据比CT、DR二维的数据多了一个时间维度 , 且检查过程中可能存在大量无诊断意义的帧数 , 需要AI在动态环境下甄别每一帧的价值 , 将其相互对比 , 提取到特定时刻的责任切面 , 才能进行有效的影像分析 。
病理AI的形势相对严峻 , 面临着审评审批体系之外的困难 。由于影像辅助诊断处于产业链的中游 , 依赖于上游影像设备的统一 , 而国内主流的电子显微镜厂商没有指定统一的数据标准 , 也没有理由根据行业指定的数据标准对电子显微镜进行更改 , 因而在数据的互联互通上存在一定问题 。该场景中迪英加、锟元方青、深思考等部分病理企业已拿到医疗器械二类证 , 能够进行一定规模的AI销售 。
总的来说 , 在审批愈发成熟的条件下 , 医疗AI的开发成本逐渐变得可控 , 更多面向小众场景的影像AI也逐步拿到了器审中心颁布的三类证 。譬如微视医疗在肠息肉中的研究、西门子在胸椎影像中的研究同样为其拿下医疗器械三类证 , 未来医疗AI的应用场景将随审评审批流程的成熟而进一步扩大 , 医疗AI企业也将获得更多规避风险的能力 , 有效降低研发成本 。
完成市场准入的各个AI可以在探索物价准入与医保准入的同时进行商业转化 。目前各企业正在积极推动省市物价准入 , 如科亚医疗“深脉分数”已跑通北京市、河北省、山东省、浙江省、江苏省等11 省物价环节;博动医疗的QFR物价已获得11个省市的批准;鹰瞳科技的眼底AI完成5个省市物价准入 。医保准入方面 , 2021年4月 , 上海医保局将“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等28个新项目纳入上海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 其中“人工智能辅助治疗”的限定支付范围为前列腺癌根治术、肾部分切除术、子宫全切术、直肠癌根治术 。
尽管物价准入和医保准入获得一定突破 , 但仍未成规模 。我们认为 , 尽管国内AI企业希望保持独立的个体 , 借助招投标与直接销售两种模式 , 但在未来 , 将渠道工作交给影像设备企业、PACS厂商 , 自身专注于细分赛道的研发 , 形成细致的行业分工 , 或能更加利于影像AI的快速发展 。
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影像生态主要由GE医疗、飞利浦医疗、西门子医疗、联影医疗四家企业构建 , 各企业在影像设备国产化程度、智能解决方案发展潜力(中国)、智能化生态开放共享程度、影像设备发展潜力(中国)、影像设备融合能力、影像数据互联互通能力上各有千秋 。
投稿|2022医疗人工智能:距离盈利,医疗AI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各生态能力对比(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
除上述四家龙头之外 , 东软医疗、赛诺威盛等影像设备厂商也在协同软硬件共同发展 , 富士胶片(中国)、卫宁健康等信息化龙头亦有努力扩充生态 。生态之间的战争将在长期打响 , 这个过程之中 , 影像AI企业可能在盈利的道路上跑得更快 。
新场景、新模式 , 开启医疗AI发展新篇章与互联网、5G等跨领域技术一致 , AI是这个时代少有的能够独立形成产品体系的技术 , 但在医疗领域之中 , AI的应用相对有限 。如今医院对于医疗AI的认知逐步形成体系 , 监管体系逐步完善 , 企业搭建的AI产品矩阵中可适用的应用场景随之不断扩大 。
新形势下 , 医疗“AI+”正不断向医疗“+AI”进行演进 , 其作用场景也从诊疗不断向科研、保险等场景不断延伸 , 构造新的市场增量 。
从第一落点医疗机构向外扩展 , 既是AI开辟增量市场的有效途径 , 又是医疗器械审慎性审评审批选择下的被动之举 。归结起来 , 医疗AI目前较为成熟的增量产品发展主要集中于C端与B端中的保险、药企部分 , 影像AI弱化了AI的医疗器械属性 , 基于NLP的知识图谱则在医疗之外纳入了更多维度的数据 。
“扬帆出海”是AI企业寻找增量市场的另一路径 , 目前有海外市场开拓计划的企业包括新药研发类AI与影像类AI 。新药AI企业主要与海外药企辅助药物研发关系 , 借助AI能力对新药研发部分流程进行优化提速 。影像类AI的情况则相对复杂 , 市场准入作为商业化的开端 , 能够一定程度衡量AI企业的海外拓展水平 。
投稿|2022医疗人工智能:距离盈利,医疗AI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CE、FDA、PMDA获证情况统计(不包含医疗影像设备制造商 , 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蛋壳研究院制)
此外 , 公益路径作为影像AI在2020年前无法突破国家药监局审评审批形势时采用的过渡手段 , 也已成为当前AI寻求新增量的重要形式 。通过公益的方式落地 , 影像AI企业能在帮助国家推动肿瘤、眼科等疾病的早筛工作 , 亦能帮助AI产品提前适应市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