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关键数据出炉,华为“扛过来”了

五个关键数据出炉,华为“扛过来”了

文章图片

五个关键数据出炉,华为“扛过来”了

文章图片

五个关键数据出炉,华为“扛过来”了

文章图片

五个关键数据出炉,华为“扛过来”了

文章图片


文|青源科技谈
一款成功的操作系统不是顺利发布 , 而是建立起庞大 , 完整的生态圈 。 华为自研的鸿蒙系统从2.0升级到了3.0正式版 。 鸿蒙底层的架构已经建设完成 , 而关键的系统生态华为也公布了5个关键数据 , 显示鸿蒙取得了重大生态突破 。
那么华为鸿蒙有怎样的生态进展呢?鸿蒙生态正在进入快车道 , 意味着什么?

华为公布五个关键数据
鸿蒙系统的诞生并非偶然 , 而是华为早就在未雨绸缪的成果 。 鸿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12年 , 彼时华为对鸿蒙系统项目进行立项 , 但因为与谷歌保持合作的缘故 , 所以没有将其推广到智能手机终端 。
直到谷歌在2019年对华为停止GMS服务授权之后 , 华为便推出鸿蒙OS , 一盘自研操作系统的大棋徐徐展开 。
【五个关键数据出炉,华为“扛过来”了】这几年华为有条不紊推广着鸿蒙OS , 从1.0到目前的3.0 , 每一代大版本的升级都是鸿蒙的里程碑 。

体验过鸿蒙的人都知道 , 它可以作为万物互联的入口 , 如果以智能手机作为超级终端的调用端口 , 那么可以与周围的智能手表、冰箱、iPad、耳机等鸿蒙设备进行连接 , 在超级终端功能界面把需要连接的设备图标拖至中间的手机图标即可 。
若手机与电视连接 , 手机可以当成遥控器 , 若与电脑连接 , 手机还能当成鼠标等等 。 正因为鸿蒙系统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功能强大 , 所以很多花粉在收到推送通知后几乎都会升级 , 甚至其它手机品牌的用户也因为鸿蒙系统慕名而来 , 成为了花粉的一员 。

在华为的努力以及花粉的支持下 , 鸿蒙生态进展迅速 , 具体表现如何呢?
对此 , 华为公布了五个关键数据 。 这五个关键数据分别为搭载鸿蒙系统的华为设备超过3.2亿台;鸿蒙智联产品出货量超2.5亿台;鸿蒙生态开发者突破200万;鸿蒙智联生态合作伙伴超过2200;鸿蒙原子化服务超过5万 。
这些数据反映出了鸿蒙系统当前取得了巨大的生态进展 , 不论是华为自有设备的鸿蒙搭载数量 , 还是生态合作伙伴对鸿蒙的支持等等都是史无前例的 。

华为说要过跨过16%的市场份额生死线 , 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就是得到生态崛起 。 虽然鸿蒙系统搭载的设备数量和安卓 , iOS仍然存在差距 , 但可以看出鸿蒙的生态发展速度非常快 。
短短几年时间搭载设备数量就从1000万突破到1亿 , 2亿 , 再到如今的3.2亿 。 预计未来几年内 , 鸿蒙系统还会遍布到物联网时代的各个角落 。
开源鸿蒙的生态建设
鸿蒙生态数据的增长证明华为“扛过来”了 , 再看当初失去谷歌GMS服务以及安卓后续版本更新 , 对华为来说已经没有任何影响了 。

尽管鸿蒙OS引用了安卓框架 , 用于前期兼容安卓APP使用 ,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主流APP适配鸿蒙和开发原生应用 , 让鸿蒙的生态稳步进入快车道 。 这意味着什么呢?或许意味着鸿蒙正在成长为全球全球第三大操作系统巨头 , 与安卓 , iOS并肩齐行 。
而且以鸿蒙分布式操作的特点 , 超越安卓 , iOS也未必不可能 。 要知道安卓 , iOS只能在智能手机设备使用 , 鸿蒙发挥出“一生万物 , 万物归一”的万物互联理念 , 将其搭载至生活中所有可见的智能设备 。

小到耳机 , 大到智能汽车 , 只要是智能设备几乎都是鸿蒙的终端应用 。
鸿蒙的潜力是无限的 , 华为没有将鸿蒙的管理权掌握在手中 , 而是把底层的开源鸿蒙OpenHarmony捐赠给了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 , 华为以项目成员的身份和行业伙伴一起将开源鸿蒙项目推广到各行各业 。
基于OpenHarmony , 各大国产厂商开发出行业发行版 。 比如诚迈科技基于OpenHarmony发布了商业发行版鸿诚志远(HongZOS) 。

这款HongZOS系统针对工业、交通、能源等领域提供AioT需求 。
诚迈科技是国内智能终端 , 智能汽车等行业的知名厂商 , 同时作为开源鸿蒙的生态合作伙伴之一 , 其发布的商业发行版对开源鸿蒙社区的发展将带来更大的推动作用 , 希望更多的国产厂商加入生态建设的队伍 。
这是开源鸿蒙的生态建设 , 与鸿蒙OS属于两个概念 。 但同样的 , 开源鸿蒙实现生态崛起 , 对华为掌握的鸿蒙OS也能提供庞大的市场机会 。

写在最后
华为鸿蒙系统改变了国产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 在移动终端和万物互联领域实现从无到有 , 这是国产操作系统的一大步 。 当然 , 距离鸿蒙真正的崛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希望能有更多的国产厂商一同参与鸿蒙生态建设 , 共促国产操作系统发展 。
对此 , 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