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正溢价 电商失去溢价后又是什么,折价溢价

一、淘宝溢价是什么意思
1.淘宝溢价 , 准确的说应该是淘宝培养溢价 。2.淘宝客培训中的溢价是指对指定流量(访客导向、兴趣点导向或群体导向)的加价意愿 , 也称为人群搜索溢价 。通俗地说 , 就是出价超过原价 。举例:关键词竞价1.00元 , 溢价比例50% , 人群竞价=1*(1 50%)=1.5元 。3.淘宝火车已经实现了PC端和移动端的独立管理 , 也就是说 , 点击电脑端是按电脑端的溢价收取 , 点击移动端是按移动端的溢价收取 。如果PC端和移动端设置的保费一样 , 在电脑和移动设备上点击是一样收费的 。反之 , 则不同 。人群搜索溢价不仅为直通车带来了更精准的流量 , 也大大提升了直通车的转化 。资料:淘宝是亚太地区大型网上零售和商圈 , 由阿里巴巴集团于2003年5月创立 。Taobao.com[1]是中国一个受欢迎的在线购物和零售平台 , 拥有近5亿注册用户和每天超过6000万的常客 。与此同时 , 每天的在线产品数量已超过8亿 , 平均每分钟售出4.8万件产品 。截至2011年底 , 淘宝网日交易额达到43.8亿元 , 创造了270.8万个直接、充分的就业机会 。随着淘宝规模的扩大和用户的增加 , 淘宝也从单一的C2C网上商城转变为包括C2C、团购、分销、拍卖等多种电子商务模式的综合零售商圈 。目前 , 它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之一 。2016年3月15日 , 315晚会曝光 , 淘宝商家通过刷单欺骗消费者 。2016年3月29日 ,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明确了淘宝未来的战略:社区、内容、本地生活三个方向 。2018年3月 , 北京市消协官网显示 , 北京市消协于2017年在淘宝购买了四种比较试验样品 , 其中一种不符合标准 , 不合格率为25.0% 。参考资料来自百度 。
【什么叫正溢价 电商失去溢价后又是什么,折价溢价】

什么叫正溢价 电商失去溢价后又是什么,折价溢价

文章插图
二、社交重构零售格局 , 移动电商如何巧妙借势“吃货IP”?
“双11”之后 , 电商节日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普遍 。在物质丰富的时代 , 如何吃得更好搅动着大家的心:“北明有一种鱼 , 名叫坤大 , 一锅炖不了 。它变成一只鸟 , 它的名字叫彭达 , 这需要两个烤架 。”“我这辈子唯一放不下的就是筷子 。我不饿 , 但我的嘴寂寞 。”“美食节”应运而生 。毕竟吃货作为热门IP本身就有话题性 , 也就是【流量洼地】 。有流量的地方 , 自然就有电商 。十年前 , 淘宝凭借流量优势 , 逐渐成长为电商霸主 。移动互联网时代 , 高达90%的用户依赖社交app , 由此产生的社交电商也成了烫手山芋 。日前 , 移动社交电商平台萌点推出“5.17美食节” , 通过营销赋能、用户运营赋能、流量赋能三个方面 , 以“社交零售”赋能传统零售业 , 帮助传统商家向移动互联网转型升级 。在社会重构零售格局的新时代 , 萌点为什么选择“吃货”这个IP进行营销?背后反映了什么商业逻辑?相互交融:商业娱乐 , 娱乐商业化 。本次“孟店5.17美食节”全面升级社交团玩法 , 匹配不同用户场景和消费驱动 , 整合秒杀团、超级团、免费团、进口团等不同促销玩法 , 匹配用户需求驱动传播 。不仅给了消费者低价实惠 , 还带来了更有趣的购物享受 。既延续了以往的传统营销 , 又玩出了新意 。比如具体玩法上 , 萌典首次挑战10万人入团 , 推出时令水果荔枝 , 分享超低折扣 。还有“百团争分夺秒” , 即最快的团可以给全体员工带来高额充现金红包等有趣的营销活动 , 让购物可以像团打怪兽一样 , 省下的不仅仅是钱 , 更多的乐趣可以分享 。在一个互联网喧嚣的时代 , 任何产业的成长都已经离不开娱乐营销的元素 , 甚至很多时候娱乐已经成为产业升级和普及的最重要因素和方向 。购物是人们经常遇到的生活场景 。传统购物很难找到乐趣 , 但这只是一种简单的购买行为 。现在产品同质化严重 , 购物平台多样 , 竞争激烈 。如果要从【股市】进入新一轮的【增量市场】 , 娱乐营销是一个非常好的撬动增量市场的支点 。传统的营销方式越来越难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 , 娱乐和乐趣被证明是这个时代更高效的传播驱动元素 。在消费升级时代 , 升级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 , 更是营销和购物中的有趣属性 , 为用户打造全新的消费理念 。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闭环升级 。在江湖老刘看来 , 消费形式的改变和娱乐营销替代的需求是这一轮消费升级的内在驱动力 。有鉴于此 , “孟店5.17美食节”给予用户更多的娱乐感知 , 而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行为 , 还可以提升平台的品牌基调 , 重构渠道价值 。为了让更多的消费者体验到移动购物和社交分享的乐趣 , 萌点为商家配备了多维度的场景入口 。用户可登录萌点APP、萌点微信官方账号、萌点优选小程序或进入“吃货节”页面 , 通过社交分享等购物入口下单 , 大大提升了促销活动的效果 。移动互联网下半场 , 社交电商迎来了第一个拐点 。谁能在这个节点完成独角兽的蜕变 , 谁能利用有趣的营销方式搅动用户的内心 , 给用户带来不一样的购物体验 , 谁就将成为社交电商行业的领导者 。知己知彼:准确理解用户需求 , 巧用“吃IP”品牌找到目标群体 , 而不是想一个简单的名词 , 比如“年轻”、“中高收入” 。这是一种不准确的分割方法 。如果某个品牌的人
沟通的成本会很高 , 因为有很多合格的人都不“准” , 电商也就失去了小投入大产出的意义 。细分不准确必然会削弱品牌和产品的差异化优势 , 没有明显的差异化就不可能产生溢价力 。对于中小品牌来说 , 电商没有差异化就意味着没有产品力 。在江湖老刘看来 , 在数字时代
的营销 , 无一不是建立在对消费者行为习惯的深入分析和体察上 。社交电商最本质的需求就是理解客户 , 通过从网上收集社交信息 , 更深入的理解某类商品的营销模式 , 通过交易数据与交互数据的完美结合 , 为业务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目前 , 萌店已经拥有超过3500万用户 , 平台上的大部分用户都是对生活品质有较高追求、对生鲜食品和进口零食具有高频消费意愿的中等收入群体 , 生鲜和食品是萌店平台消费者主要购买品类 , 占比达50%以上 。知己知彼 , 方可百战不殆 。“萌店5·17吃货节”不是跟风造节 , 而是在洞悉平台用户的基础上 , 巧妙借势“吃货IP” 。无社交 , 不电商:社群时代 , 发挥圈子效应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太多了 , 我们决策时必须进行筛选 , 筛选的方法就是通过社交关系 。回想一下我们所有的决策 , 小到买什么书、看什么电影 , 大到买什么房、怎么进行儿童教育 , 影响决策的因素 , 50%以上可能是来自社交关系的反馈 。用户的消费习惯无疑在倒逼着电商行业的转型 。鉴于用户消费习惯的转变 , 萌店不断尝试找寻用户所在的场景 , 和用户沟通、互动 。据萌店方面透露 , 此次启动“吃货节”旨在赋能商家转型“社交零售” , 刺激用户需求并聚集相同或类似需求 。通过身边朋友的推荐 , 一方面快速获取商品信息 , 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商品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 , 正如我们所知 , 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基于熟人做信任背书 , 营销转化成实际销售的概率也更大 。通过商品把品牌融入到社交网络中去 , 融入到用户的社交关系中去 , 和用户互动起来 。基于3500万+用户 , 以碎片化的社交场景为切入点 , 再结合10万人超级团、团免、“百团大战”拼手速等营销玩法 , 更能刺激用户的购物欲望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一书的个别人物法则中 , 描述了三种人导致了流行的发生: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 , 在社群中以这三类人群居多 , 品牌首先在这一圈层引爆 , 随后通过社交网络不断传播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之后 , 可以通过朋友圈分享优质商品的拼团信息 , 以一种口碑传播的方式在朋友圈形成裂变传播 , 形成一个社交+电商的生态闭环 , 这种营销方式将有助商家向“社交零售”转型 。事实上 , 无论是电商社交化 , 还是于社交流量中拓展商机 , 都表明了社交关系在今后电商布局中的重要性 。萌店注重社交电商化不仅是一个新零售渠道 , 更是一个战略布局 , 还是一个传统企业学习和消费者从交流到交易的试水 。从某种意义来说 , 如今的萌店以“朋友圈的品质生活”为载体 , 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全渠道流量入口 。在品牌营销甚嚣尘上的5月 , 有趣创意和互动才能引发消费者的关注 。“萌店5·17吃货节”通过娱乐化的购物形式 , 引发吃货们的共鸣 。随着吃货节落下帷幕 , 萌店作为“社交电商”的最佳诠释者也将深入人心 , 特别是在吃货们的日常中留下深深足迹 。江湖老刘 , 创新图强的精神气质、文节俱高的价值观念、封闭内敛的行为模式、犀利独特的TMT观察 , 立志成为全面的、专业的、深入的、有独立观点的TMT行业观察者 。文章转载与商务合作加个人微信号:lll957669664 。
三、反互联网而行 , 生鲜电商还有戏吗越来越多的东西都可以在网上买到了 , 包括生鲜和半成品食材 。作为电商的最后一块肥肉 , 生鲜电商的热度从2014年开始便是有增无减 。电商巨头都在布局生鲜业务 , 天猫、京东、亚马逊、顺丰优选、一号店、我买网等综合型电商无一缺席 。同时 , 垂直型生鲜电商也很受资本关注 。本来生活、天天果园等相继拿到数千万美元融资 , 华为荣耀前总裁刘江峰辞职创办的生鲜电商DMall尚未上线已获亿元天使 。同样在2014年 , 半成品食材电商作为一种新的生鲜电商模式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 随后便不断的有创业者开始尝试 , 包括青年菜君、蔬客配达、小农女、新味、绵绵生活等 。但这类服务在需求真实性、购买频次、客单价、配送成本等方面也一直受到质疑 。那么 , 生鲜电商和半成品食材电商的用户需求是否存在?用户为何选择在网上购买生鲜 , 又因为什么而产生过不好的体验?企鹅智酷发起了关于生鲜电商和半成品食材电商的在线调查 , 共有9645名网友参与 。为提高数据的精准性和代表性 , 企鹅智酷已根据CNNIC公布的中国网民结构对样本进行了抽样匹配 。以下便是这次调查的发现和结论 。生鲜电商普及率不足三成 , 但增长空间可观生鲜电商尚未进入到大规模普及阶段 , 在网上购买过生鲜的用户仅占24.5% 。但却有将近半数的用户表示未来有兴趣尝试 , 而这部分用户则是生鲜电商的潜在用户 。完全不感兴趣的用户不足三成 。可以说 , 生鲜电商在用户规模和市场规模上还存在较大增长空间 。进口水果最受用户青睐在各种生鲜品类里 , 进口水果最受生鲜电商用户的青睐 , 40.3%的用户优先考虑购买进口水果 , 次之的分别是海鲜水产、国产平价水果和奶制品 。购买意愿最低的则是蔬菜 。从调查可以看出 , 生鲜电商用户的需求集中在水果和海鲜这两大品类中 , 尤其是水果 。而从生鲜电商的运营来看 , 天猫、京东等一部分电商确实都将水果(尤其是进口水果)作为第一项分类置于生鲜频道的第一屏 , 或将部分进口水果和海鲜作为推荐商品置于第一屏 。除此之外 , 水果也是那些做单品类生鲜电商创业者的首选 , 比如天天果园、许鲜等 。天猫约占生鲜电商市场半壁江山虽然目前生鲜电商市场上玩家众多 , 但天猫占据了明显的份额优势 , 其渗透率达到43.8% , 其后三名分别是京东、天天果园和顺丰优选 , 渗透率介于11%到15%之间 。从数据可见 , 用户渗透率的前五席几乎都被综合型电商占据 。综合型电商做生鲜有几个明显的优势 , 包括流量积累带来的入口优势、品牌积累带来的信任感以及用户使用习惯的沉淀等 , 这些都是大部分垂直型生鲜电商短时间内难以企及的 。值得一提的是 , 垂直生鲜电商中用户渗透率最高的天天果园刚刚获得来自京东的7000万美元C轮融资 , 两者也将在水果品类上展开深度合作 。京东要在生鲜市场上发力已是路人皆知 , 其O2O项目京东到家也在推动生鲜业务 。用户对生鲜电商的最显著诉求是“低价”45.2%的用户在网上购买生鲜的主要原因是价格更实惠 。然而生鲜本身却面临比其它品类更高的运营成本 , 其成本主要来自于冷链物流 。因此 , 在自身的高运营成本和用户的低价预期之间 , 生鲜电商还需要找到解决方法 , 如销售高毛利的品类 , 如海鲜、冻肉、进口水果等 。另外 , 因为“省去自己去超市购买的麻烦”和“品类更丰富”而选择网购生鲜的用户分别占31.5%和28.8% 。因有机、进口等生鲜电商力推的食品概念而为之买单的用户并不占主流 。可见生鲜电商的商品溢价能力还没有形成 。用户最介意的是生鲜的变质与损坏半数用户最忌讳的是买到与网上描述不一致的生鲜菜品 , 41.4%的用户则介意其收到的生鲜菜品不新鲜 。排除过度营销和售假等情况 , 生鲜与网上描述不一致的主要原因也是变质损坏 。生鲜电商一直以来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生鲜的高损耗率 , 而这恰恰又是用户最为看重的 。值得一提的是 , 介意价格贵的用户仅占三成 。可以说 , 用户虽然期望能够买到低价的生鲜 , 但如果能够保证生鲜的品质和新鲜程度 , 偏高的价格也并不会对用户的体验造成太大伤害 。生鲜电商用户的高频购买习惯尚未形成虽然生鲜被认为是黏性高、重复购买率高的品类 , 很多综合型电商平台布局生鲜也是希望通过生鲜的这些特点来提高用户对自身平台的黏性 。但从调查数据来看 , 已形成高频购买习惯的用户并不多:一周买一次(或更多)的用户占12.4% , 半月买一次的用户占11.1% 。目前 , 偶尔购买的用户占大多数 , 高达65.8% 。半成品食材电商的用户渗透较快与生鲜电商一样 , 半成品食材电商也尚未进入到大规模普及阶段 , 在网上购买过半成品食材的用户占21.3% 。但对于半成品食材电商这样一个出现仅2年不到且具有非常强本地化特征的业务形态而言 , 这样的用户渗透速度尚可称得上快速 。另外 , 还有超过半数的用户表示未来有兴趣尝试 , 这部分用户则是半成品食材电商的潜在用户 。但由于用户购买半成品食材跟“做饭”这一行为直接相关 , 所以 , 用户的购买行为并不完全由购买意愿决定 。相比生鲜电商 , 这些表达出购买意愿的用户在未来的购买转化率上会偏低 。“食谱化配餐”的价值尚未被认可37.6%的用户在网上购买半成品食材是因为能买到附近没有的食材 。这也是用户对半成品食材电商最主要的诉求 , 其次则是价格便宜 。目前 , 一些高端定位的半成品食材电商(如绵绵生活、新味等)都在主打高端餐食的“食谱化配餐”概念 , 希望通过科学、营养的食谱搭配以及优质的食材产生溢价 , 提高客单价 。但目前来 , 这都不是用户的主要需求 。另外 , 用户对于半成品食材带来的便利性也没有表现出很强烈的需求 。可以猜测 , 目前会在网上购买半成品食材的人大部分还是那些有做饭习惯的人 , 而通过依靠便利性和食谱来降低门槛、提供增值价值等方式来挖掘增量用户的做法还没有明显的效果 。用户尚未形成规律的食材购买习惯在购买习惯方面 , 8.3%的用户表示按天订购 , 即当天预定第二天的食材;7.5%的用户则是按周订购 , 即一次性预定一周所需的食材 。其余超过八成的绝大部分用户并没有形成规律的订购习惯 。在国外 , 按周订购是半成品食材电商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模式 , 采用这种模式的代表就是刚刚迈入独角兽俱乐部的BlueApron , 它每周给用户递送三顿饭所需的食材 。然而在国内 , 尚没有哪家半成品生鲜电商采用这一模式 。另外 , 已形成高频购买习惯的用户也比较少 , 半月内至少会购买一次半成品食材的用户占20.7% 。超过七成用户仅是偶尔购买 。关于最后一公里 , 接受“自提模式”的用户仅三成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让大部分生鲜和半成品食材电商都头疼的问题 。为降低配送成本 , 一部分生鲜电商和半成品食材电商都选择在社区或地铁站旁自建自提点或自提柜 , 通过让用户自提的方式来取代“最后一公里”的人力配送 。而水果电商许鲜的创始人更是说过:最后一公里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 不应在早期考虑解决它 。而从调查结果来看 , 还是有71.2%的用户更希望能够享受配送到家的服务 , 其余三成用户表示更喜欢或不排斥自提的方式 。所以目前来看 , 用户对最后一公里的服务还是有着比较高的要求 。在这方面 , 京东则在加大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的力度 。京东到家上所购买的生鲜可承诺在两小时内送达 。但对于大部分创业公司来说 , 他们不像京东已在物流配送领域积累多年 , 其提供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的成本也将不可避免的转嫁到用户身上 。结语:生鲜电商创业者们该怎么做?生鲜电商是一块有着万亿市场规模的大蛋糕 , 也是国内电商领域内仅存的“处女地”之一 。电商巨头进入、各路VC追捧都表明了生鲜电商这一业务形态已经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赛富基金合伙人阎炎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生鲜电商在初期需要大量的投入 , 但市场培育起来之后 , 其后发的增长势能将非常惊人 。麦肯锡也传递出乐观的信号 , 其在《2015年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 , 生鲜电商用户在一年中平均购买生鲜的次数为24次 , 排在常温食物、游戏类产品和电子票务之后 , 位列第四 , 若是只看实物类商品 , 则可排名第二 , 需求明显、潜力巨大 。那么 , 生鲜电商什么时候会迎来真正的爆发?或许还需要些日子 。从用户使用率来看 , 生鲜电商和半成品生鲜电商的用户普及率均在20%左右 , 而感兴趣的用户则能占到半数 , 这部分用户的转化率和转化速度将直接影响生鲜电商市场的增长 。而在那两成的用户中 , 形成了较高频或规律性重复购买习惯的用户又只占不到20% 。若未来不能形成一定的用户黏性和复购率 , 那么生鲜电商的商业模式都将受到质疑 。从用户需求来看 , 目前大部分用户对生鲜电商的主要诉求还是“低价” , 而生鲜电商想要的并不仅仅是这样 , 它们更希望通过提供优质和稀缺的食材来提高商品的溢价能力 。这也是大家争相进入生鲜领域的目的之一:追求生鲜商品的高毛利 。但目前来看 , 大部分生鲜电商仍处于亏损状态 。目前 , 生鲜电商市场几乎是综合型电商平台的天下 , 天猫占据市场的绝对份额优势 , 京东和顺丰优选的市场份额也比较可观 。生鲜电商是否只能是巨人的游戏 , 垂直型生鲜电商和新入局的小规模玩家还有机会吗?答案是肯定的 。一方面 , 生鲜电商市场巨大 , 足以容纳目前的所有玩家;另一方面 , 生鲜电商难度较高 , 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制造出相应的壁垒 , 就看你选择如何切入 。首先 , 冷链物流和“最后一公里”并非是一道跨不过去的坎 。生鲜的电商化难度大 , 其运营成本也很高 , 而这个成本主要就来自于物流 , 尤其是冷链物流 。无论是自建冷链物流还是搭建“干线网+最后一公里”的物流网络都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 , 这使得物流能力成为了大型电商的优势 。而中小型玩家则需要想明白 , 如何优化自己的物流成本 。一些中小型生鲜电商搭建了“冷链+普通物流”的网络 , 其中冷链布局在干线物流中 , 最后一公里则采用普通物流配送 , 以适当降低成本 。而也有更大胆的生鲜电商通过足够高效的供应链衔接直接去掉了冷链物流 , 并通过布局自提点进一步砍掉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 。另外 , 新入局者也可以考虑对冷链物流依赖较低的品类 , 利用已有的第三方物流或通过共享闲置人力资源的方式 , 缓解最后一公里成本 。其次 , 做不了“大而全” , 还可以做“小而美” 。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创业创新互联网医疗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二手市场互联网+食品互联网+外贸互联网+家居互联网+家电互联网+超市互联网+购物中心互联网+百货天猫、京东等综合型电商利用自身平台和流量优势 , 可以通过让商家入驻的方式布局全品类 , 并迅速扩张到全国各个城市 。这样的业务形态能快速获得规模 , 但也并非都是优势 。从上游的选品、供货、产品质量把控到物流、营销、运营、管理等 , 生鲜电商的整体运营能力很重要 , 而平台模式将使得运营者失去对这其中大部分环节的把控 。因此 , 生鲜电商创业者可以从本地市场切入 , 选择一个或几个垂直品类 , 深度介入并整合供应链 , 包括上游的农业基地直采、中游的B2C平台和仓储物流建设、下游深入社区的O2O布点等 , 基于品类和地域形成自己的资源壁垒 。在此基础上 , 再考虑品类和市场的扩张 。顺丰优选总裁崔晓琦总结过 , 生鲜电商是一门“上游渗透到基地 , 中间控制物流 , 末端抓住用户群 , 最终降低损耗率 , 提高配送体验 , 控制物流成本”的非常复杂的生意 , 目前 , 大家都还在这其中摸索 。
什么叫正溢价 电商失去溢价后又是什么,折价溢价

文章插图
四、华为MateX2价格成“跳水王” , 造成华为这部机快速降价的原因是啥?华为新上市的MateX2在市场上的价格被爆炒至八万之后 , 随着手机的热度降下来 , 价格也是出现了“大跳水”的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和手机热度的下降有关 , 另一方面也和手机的需求量得到了大大增加有关 。毕竟这款手机现在在很多平台上都可以买到现机 。价格也是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 。造成这部手机价格速降的原因 , 首先是手机热度的下降 。在刚上市的时候 , 这款手机被市场疯狂炒作 , 手机的价格一度涨到8万 , 这个价格比手机的发售价涨了4倍 , 而数字和这款手机热度的降低 , 手机价格也降低非常快;其次 , 手机供应量的变化 。刚上市的时候 , 这款手机是有钱也买不到的 , 但是几轮发售过去之后 , 这款手机的供应量有了很大的改变 。价格降下来也是正常的;最后 , 人们逐渐理性 。虽然说华为这款手机功能强大 , 但是在兴奋之余 ,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还是非常理性的 。他们对于这款手机也失去了购买欲 。一、手机热度的下降 。当初这款手机能够炒到8万的天价 ,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炒作 , 而黄牛党在这个过程中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随着这款手机热度的下降 。手机的价格下跌也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二、手机供应量的变化 。开售的时候 , 这款手机溢价严重是因为供不应求 , 有钱也一机难求 。不过现在这款手机供应量不足的情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 。很多电商平台都有了现货发售 。这也使得这款手机的价格下降的厉害 。三、人们逐渐理性 。很多人在这款手机刚发售的时候是非常期待的 , 但是随着手机热度的下降 , 人们逐渐也回归了理性 , 对于这个手机的需求也就小了 。这也是这款手机价格下跌的一个重要原因 。你如何看待一些手机溢价严重的状况?
五、为什么那些开在商场里 , 非常精致的店铺 , 一天也没见几个顾客 , 却能一直开下去?为什么那些装修精致的服装店 , 顾客稀少却不会倒闭呢?原因很简单虽然网购冲击着实体行业 , 不过装修豪华的服装店依旧随处可见 , 有一些店在小巷里 , 有一些店在商场里 。然而不管在哪里 , 店里似乎一直很清静 , 并没有多少顾客 。这不禁让我们疑惑 , 这些服装店一个月到底可以赚多少钱 , 为何没人光顾它们还能一直运营下去了 。关于这些店铺一个月可以赚多少钱 , 其实和它们的成本也有关系 。小地方的服装店 , 虽然在装修时花费了很多 , 但是月租、人工、服装成本等都比较低 , 一个月只赚几万块钱就能够盈利了 。像大型商场里的奢侈品店 , 各种成本比较高 , 它们一个月可以赚取上百万甚至是千万 。根据调查 , 豪装服装店的月收入在各个阶段都有 , 不过普遍集中在几十万 。不管是偏远的店铺还是市中心的店铺 , 里面似乎永远缺少顾客 , 而这些店可以一直运营的原因也不同 。豪装小店可以维持运营是因为它们主要做老顾客的生意 , 虽然网购比较普及 , 但是衣服还是要试过后才知道好不好看 。品牌衣服可以在实体店试过后去网店买 , 但是也有很多小众的衣服是找不到同款的 , 这就吸引了一大批线下购物爱好者 。豪装小店不走量 , 主要走质 。店主还可以开启线上营业模式 , 把自己店里的衣服挂在网上卖 , 即使没有顾客来店里 , 也能赚钱 。衣服质感好 , 价格合理 , 就能留下一批忠实的顾客 。由这些顾客在带来熟人 , 只要客源稳定了 , 即使没有人光顾 , 这些店也能一直运营 。而在大型商场里的豪装店 , 大部分都有分店 , 它们主要就是走价格 。尤其是奢侈品店 , 一件T恤都可以卖到上万元 。这种店不做普通客户的生意 , 它们主要是为有钱人服务的 。一个月哪怕只卖出去10件衣服 , 也比普通的店卖出去100件还赚钱 。而且这些店的口碑大多不错 , 像奢侈品牌 , 大家都以拥有它们的产品为荣 , 根本不担心销量 。有人光顾不代表这些人会消费 , 赚不赚钱和有没有人来光顾是没有关系的 , 关键还是看顾客的消费能力 。有些店 , 每天都有很多人在试衣服 , 但是营业额依旧不行 。有些店 , 可能好几天只有1个顾客来 , 但是就可以赚钱 。那些没有顾客的豪装店 , 在我们看不见的情况下 , 已经卖出去很多衣服了 , 当然可以一直运营 。
什么叫正溢价 电商失去溢价后又是什么,折价溢价

文章插图
六、捷达 , 别让大众成为你的羁绊2019年2月26日 , 于德国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汽车总部 , 从车型品牌到子品牌 , “捷达”摇身一变 , 成了大众集团的全新一员 。而在其创立之初定下的“共享大众汽车资源 , 设计和研发均由德方主导”的发展方针 , 成了“捷达”品牌向所有中国车企宣战的筹码 。带着这样的目的 , 一年以来 , 捷达通过低价来争夺三四线市场的手段 , 的确实现了月销万辆的出色成绩 。换句话来说 , 大众让捷达与高定位的大众脱钩 , 继续抢占十万元级汽车市场的“野心” , 已达成了初步的落地 。是的 , 纵观这个纷扰的年代 , 每一个初来乍到的新品牌 , 虽有满腔热血 , 但少有善者能出圈 。因而对于捷达 , “高唱赞歌”似乎成了时下与之最为契合的基调 。也许“捷达”用了28年时间 , 从车型升华成一个品牌 , 就是大势所趋 。可如今 , 随着捷达品牌逐渐走出“襁褓” , 后继乏力的产品规划、过于依赖一汽-大众的生存模式 , 以及被“年轻化”粉饰的廉价属性 , 又似乎都在为捷达品牌的未来 , 打上了一个问号 。站在巨人肩膀上 , 怎能看见眼下焦虑与不安是汽车行业近年来最鲜明的底色 。因此 , 竞争激烈的中国车市 , 是否还需要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这是所有入局者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 亦是捷达品牌独立之初 , 业内对其提出的质疑 。好在 , 就像艾萨克·牛顿说的“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 拥有高起点的捷达 , 从始至终都无需为自己的未来过于担忧 。而作为有着德国血统、主营中国的品牌 , 10万元上下的明确定位 , 又赤裸裸地将捷达送入了“快车道” 。和预想的一样 , 在度过短暂的铺货期 , 月销过万的表现已成了捷达在终端市场上的常态 。整个2019年 , 在首款车型上市后的短短四个月内 , 捷达品牌凭借VS5和VA3两款车型 , 也达到了43,000辆的累计销量 。当然 , 大众也清晰地意识到 , 提升销量的背后 , 捷达品牌需要的已不仅是简单粗暴地用低价去加持 。为此 , 深度绑定一汽-大众的渠道体系 , 成了捷达品牌塑造自我形象的又一杀手锏 。而自此 , 从终端市场到后消费领域 , 从传统营销渠道到互联网传播 。可以说 , 捷达与大众品牌的深度绑定 , 已远远超出了想象 。一方面 , 在大众品牌光环的持续赋能下 , 捷达成功在所受众的消费者脑子留下了些许良好的印象 。而与大众同根同源的研发保证 , 使其毅然跨过了一个新品牌理应会遇到的市场过渡期 。可反之 , 当适用捷达车型的全套“可替换式”大众车标 , 开始大肆出现在电商平台时 , “捷达”作为一个与“大众”平行的品牌 , 又该做何感想?姑且认为这是虚荣心作祟所造成的极端情况 , 但倘若理性来看 , 利用大众过于强大的品牌号召力 , 对于誓要自立门户的捷达 , 好像并不是一个良策 。反观入华十数年的斯柯达 , 在上汽大众的“安排”下 , 很不幸地丧失品牌主导权 。很显然 , 捷达并不想成为第二个“斯柯达” 。因而一开始 , 一汽-大众打造捷达就从未想借“廉价大众”的名义 , 而追求“年轻化”便成了取而代之的说辞 。不可否认 , 对于成立才一年的捷达 , 我们还无需过分苛责 。而为了平衡销量和构建品牌体系之间的取舍 , 无论是借助大众品牌来做背书 , 还是以自我解读“年轻化”的方式 , 也都是捷达品牌当下能做出的最优解 。此外 , 当一汽-大众逐渐登顶中国车市老大的位置之际 , 种种迹象其实也在表明 , 捷达的出现是偶然 , 却也成了必然 。可即便如此 , 我们仍坚信 , 一个品牌的成功 , 从不是能靠另一个品牌输血来延续的 。那“时代造英雄”的契机给了捷达勇气 , 必将为捷达埋下些许危机 。除了“性价比” , 捷达还有什么?2020年1月19日 , 一汽-大众 2020新闻年会上 , 一汽·大众宣称 , 计划在2020年推出29款新车 。其中 , 大众品牌有5款、奥迪品牌有23款、捷达品牌有1款 。2020年3月20日 , 捷达品牌的第三款车型VS7正式上市 。而这看似并不冲突的时间轴 , 能透露出什么呢?无疑 , 如若撇开一汽-大众未来的发展规划不谈 , 随着VS7的上市 , 捷达品牌的产品阵容即将出现断层 。这就意味着 , VS7这款几乎可以被视为VS5衍生品的新车型 , 需要撑起捷达品牌在2020年的所有产品热度 。都说 , 凤凰涅槃的中国汽车注定会在愈发强大的国家体系中坚定地走向海外 。而2020年的市场环境下 , 近逼大众 , 远挑“韩美系” , 亦是自主品牌学会成长的使命 。那单从产品层面出发 , 在这个自主新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年代 , 且不说捷达何时能在电动化进程上有所建树 , 常规产品的断层所带来的影响 , 远比正面迎击自主品牌造成的伤害 , 来得更为猛烈 。一个可能仅是血战沙场后的憾负 , 但相信 , 无米下锅的慌乱 , 任谁都不会愿意轻易尝试 。从高调上市的VS5到默默支援的VA3 , 再到如今的VS7 , 尽管总有人在感叹 , 捷达只用一年时间便组建起了全新产品阵营的高效率 。只不过 , 伴随中国车市的日渐成熟 , 这些车型的产品实力是否能就此撑起捷达的未来 , 还有待商榷 。西雅特Ateca以捷达VS5的身份亮相 , 快速解决了捷达冲击SUV市场弹药储备的问题 。而由此大幅度压缩的新车研发成本 , 恰恰又给了VS7诞生的空间 。同时 , 相比所谓的年轻化设计 , “价格”和“空间”这两大杀器也使得这两者对吉利、长城等自主车企产生了弥足的威胁 。而机盖下的那枚“大众”标 , 也即刻成了终端市场口中“来自大众”的最佳佐证 。一时间 , 在全套“1.4T+DSG”的大众动力总成、全独立悬架的底盘设定等硬件的配合下 , 捷达SUV车型充当起了整个品牌的中流砥柱 。可相比之下 , 作为捷达车型的真正继承者 , 销量难有起色的VA3反倒成了目前限制捷达扩张的桎梏 。要知道 , 在捷达尚归属在一汽-大众体系下的2018年 , 其年累计315,577辆的销量不仅在一汽大众的内部销量排名中位列第一 , 甚至可以以一己之力比肩彼时整个斯柯达品牌的在华销量 。那不禁要问 , 一汽-大众真的会轻易对VA3的表现视而不见吗??事实上 , 当宝来·传奇这位“老将”在B端市场接下捷达车型的衣钵时 , 这个疑惑也就得到了完美的答案 。可这样一来 , 逐步失去B端市场的庇佑 , VA3的存在与否 , 或将变得不再重要 。我们必须承认 , 从品牌规划上来说 , 面对一个蓬勃发展但稍显低端的市场 , 而大众品牌的溢价又会成为了一种束缚之时 , 捷达品牌需要走的每一步 , 都会是大众汽车的一次全新尝试 。而在接下去的岁月里 , “捷达”的故事总会在精彩和波折中继续延续 。但此时此刻 , 生存模式、产品规划和营销策略中的种种不如意 , 于每一个对捷达有所期待的人而言 , 都是埋着隐患的症结所在 。纵使情怀总让“捷达”两字充盈着“大众”的满腔热血 , 而片刻的沾沾自喜不过是对自我表现的短暂认同 , 但请记住 , 切勿让“时代产物”的比喻禁锢住它的步伐 , 毕竟新的征程现在才刚刚开始 。文/曹佳东—————————————————————————【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 , 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 , 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