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上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碗豆面”事件,藏着多少年轻人的噩梦!

热搜上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碗豆面”事件,藏着多少年轻人的噩梦!

文章图片

热搜上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碗豆面”事件,藏着多少年轻人的噩梦!

文章图片

热搜上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碗豆面”事件,藏着多少年轻人的噩梦!

文章图片

热搜上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碗豆面”事件,藏着多少年轻人的噩梦!

文章图片

热搜上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碗豆面”事件,藏着多少年轻人的噩梦!

文章图片

热搜上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碗豆面”事件,藏着多少年轻人的噩梦!

文章图片

热搜上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碗豆面”事件,藏着多少年轻人的噩梦!


01最近 , 热搜上有这样一个视频 , 引起了很多人的热议 。
一口冒着热气的大锅前 , 一位妈妈正在卖力地用工具搓面条 。
原本是温情满满的场景 , 拍摄这个视频的女儿却配上了令人毛骨悚然的音乐 , 瞬间变成恐怖片 。
画面上的文字是:“不出意外全家又要挨骂了 。 ”

原来 , 视频中的妈妈 , 正在做的是山西一种用豆面制成的美食—抿尖 。

这种面食做起来比较麻烦 , 需要自己和面 , 还要用上专门的工具 , 用力将面条挤压到锅里 。
每次家里吃这个 , 她妈妈都会因为太累而大发脾气 , 锅碗瓢盆和所有吃饭的家人都要被骂 。
【热搜上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碗豆面”事件,藏着多少年轻人的噩梦!】女儿看见妈妈从厨房里拿出来这玩意儿 , 就战战兢兢 , 全家低气压 。
吃完后赶紧主动洗碗 , 生怕妈妈发火 。
然而 , 让妈妈做起来这么累的面食 , 是家人主动提出要吃的吗?
并不是 , 从配文里就能看出 , 女儿自己都说不想吃 , 但妈妈却坚持要做 , 做了还要骂人 , 让人心惊胆战 。

评论区里 , 太多人对这类事件有深深的共鸣 , 可以说是童年噩梦了:

“我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我妈干活 , 稍微打扫个卫生都要把全家骂一顿 。
我真的想不通 , 不想干真的可以不干啊 。 ”

“我妈最爱吃油炸糕 , 我们都一般般 。
她每次说给我们做点变样的 , 然后做得累了 , 就开始骂全家 。 ”

“一样 , 我爸做饭不准我们帮忙 , 然后做累了 , 提着菜刀骂全家 。 ”
这就是典型的“自我感动式付出”:不考虑对方的感受 , 不顾对方的真实需求 。
自顾自地给对方自己认为好的东西 , 做自以为对对方好的事情 。
付出之后 , 还要大肆抱怨一番 , 让对方产生“亏欠感”才乐意 , 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牺牲感” 。
然而 , 就像黄执中所说:“牺牲感 , 在亲密关系中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
它就像一道水坝 , 无形中提高着你的道德筹码 , 让你对一切都有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感 。 ”
这也就不难理解 , 为什么有些父母总喜欢对孩子强调自己的付出:
“我辛辛苦苦为这个家付出了这么多 , 你居然还不领情?真是白眼狼 。 ”
“要不是因为你 , 我至于活得这么累吗?你长大后一定要懂得感恩、孝顺 。 ”
这种苦情戏般的表演 , 不仅不会让孩子感激、感动 , 相反的 , 只会让他们倍感沉重 。

02之前看过一则帖子 , 发帖人中午在餐厅吃饭 , 和一对母女拼桌 , 女孩十三四岁的模样 。

母女二人要了一碗牛肉面 , 一碗清汤面 。
女儿正全神贯注地吃着牛肉面 , 母亲却对着眼前的清汤面唉声叹气 。
女儿撇撇嘴 , 有些烦躁地问:“妈 , 你又怎么了?”
母亲说:“你看不见我吃的是清汤面吗?你就不会让让我?”
女儿气呼呼地夹起碗里的牛肉 , 放进小碟子里 , 然后推到妈妈面前 , 继续大口吃面 。
妈妈却并不开心 , 而是冲着一起拼桌的发帖人露出无奈的苦笑 , 好像在无声地责备自己的女儿 。
女孩叹口气 , 说:“妈 , 有意思吗?每次吃饭都这样 , 你想吃牛肉面你点呀 , 又不是吃不起 。
每次吃饭像打仗一样 , 你给我吃好的 , 我吃了 , 你生气;我不吃 , 你也生气 。 到底要怎样?”
母亲啪地一声把筷子摔在桌上:“我想怎么?你就是个白眼狼 , 我和你爸省吃俭用 , 不都是为了你吗?
从小吃好的 , 穿好穿 , 什么好的都给你 , 你还不满意?”
女孩也不甘示弱:“我怎么不满意了?你不就是喜欢自我感动吗?
又不是物质匮乏的年代 , 想吃就吃了 , 干嘛那么多戏?”

女儿一针见血地说出了母亲的问题所在 , 就像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在《当尼采哭泣时》中写道:

“把你的动机解剖得更深层一些 , 你将会发现 , 永远没有人做任何事情是完全为了他人 。
所有的行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 所有的服务都是利己的 , 所有的爱都是自私的 。 ”
你自以为的爱和付出 , 其实正是心理学上的“非爱行为”:
以爱的名义 , 对最亲近的人 , 进行一种非爱掠夺 , 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 。
非爱行为中特别典型的一种 , 就是“牺牲者讨债的爱” 。
你以为向孩子索要爱 , 使用施加压力、制造恐惧、引起内疚等非爱手段 , 就能保障孩子爱你 。
但出于压力、恐惧、内疚的爱 , 会是真爱吗?
03心态好点的 , 就像那位吃牛肉面的女孩一样 , 还会直白地与家长进行沟通 。
而那些敏感脆弱点的孩子 , 则很可能被家长的“牺牲感”所压垮 , 一辈子活在亏欠感之中 。
《奇葩说》辩手席瑞 , 曾在节目中讲过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 。
小时候家里穷 , 每次和家长一起逛超市 , 他总是不敢抬头只盯着地板 , 因为很担心看到自己喜欢的零食 。
有一次 , 看到一个7块9的罐头 , 没忍住摸了一下 , 被姥姥看见了 。
姥姥犹豫了很久 , 还是买给他了 。
但回家的路上 , 姥姥跟他说:“这个罐头的价钱 , 可以抵我们全家一顿饭钱了 。 ”
7块9这个价格 , 让他一直记到现在 , 那个罐头也成了他这辈子 , 吃过最苦的罐头 。

姥姥肯定没有什么恶意 , 她只是喜欢把“家境不富裕”挂在嘴边 。
但从孩子的角度来说 , 他会觉得:就因为我不懂事、要吃罐头 , 害家里少吃了一顿饭 。
长大后 , 每次他想要伸手够一够更好的东西时 , 都会被巨大的愧疚感劝退 。
这种深入骨髓的“愧疚感”是很可怕的东西 , 它会伴随人的一生 , 很难甩开 。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得好:“一切都为了孩子 , 为了他牺牲一切 , 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 。
让他背负这一切 , 这是父母送给孩子 , 最可怕的礼物 。 ”
家长用牺牲感和付出感捆绑孩子 , 根本无法感受到养育孩子的快乐;
孩子被家长的道德筹码绑架着 , 只能拼命压抑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 体会到满满的亏欠感 。
在这场以爱之名的博弈中 , 双方其实都输得一败涂地 。
04不过 , 当这一届90后、00后开始当父母了 , 画风开始突变 。
他们崇尚新型的教育方式:“再甜不能甜孩子 , 再苦不能苦自己 。
孩子年龄小 , 以后有的是吃的 , 我不行 , 我吃一顿少一顿 。 ”
有瞒着孩子 , 偷偷给自己买俩大猪蹄啃完的;

有给孩子做食之无味的煎饼 , 自己则大快朵颐麻辣烫、臭豆腐、冰奶茶的;

有身体不舒服 , 给孩子加热一下馒头和鸡蛋就让他们对付一餐 , 自己则点了一桌的外卖来开胃的......

当然 , 这些父母大部分都是在玩梗 , 但不难看出这届年轻人变成家长后的育儿态度 。
比起苦大仇深、总是喜欢把牺牲挂在嘴边的父母 , 也许这样的家长更受孩子喜欢 。
就像黄执中所说:“请学着做一个会和孩子抢着吃冰淇淋的家长吧 。
因为 , 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发自内心地快乐 。 ”
共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