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天价神药”背后的医疗支付江湖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财健道,作者 | 张羽岐 杨燕,编辑 | 杨中旭2022年1月1日,山东省枣庄市一名4岁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顺利注射靶向治疗药物诺西那生钠登上热搜 。
自2019年(注射靶向治疗药物诺西那生钠)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这支特药就被誉为“天价神药”(每针价值70万元),但进入新版(2021)医保药品目录后,每针价格只需3.3万元 。
在2019年,一针70万,是普通家庭一年甚至几年都无法赚到的钱 。对患儿来说,如果想依靠特药持续的维持生命,仅靠家庭独自支付难以维系 。
对他们来说创新支付是进入医保目录前的新生机,他们能够通过药品分期、慈善赠药等方式获得药品 。
一位保险行业资深人士也告诉《财健道》,国内健康险规模一直较小,规模仅占每年全国医疗总支出的5%左右,近一半的医疗服务由医保基金支付,剩下的约45%则由个人自费 。因此对于大病人群和下沉市场用户来说,“买的起,用的上”一直是医疗服务痛点所在 。
文章图片
近年来针对医疗服务支付端的产品形态其实一直在演进 。
从最早期的基金会慈善赠药,到后来的药品分期、早鸟福利、特药险,再到近两年网红产品惠民保系列,医疗支付赛道发展突飞猛进,行业头部公司纷纷上市,规模和话语权都日渐提升 。
赛道早期,创新支付公司只是药企的乙方,例如,为过于昂贵的药品分期支付提供解决方案,一如为房企和车企提供相应服务的乙方公司;赛道中期,特别是随着惠民险的崛起,创新支付公司动辄携数十个城市健康险的买方蛋糕,与卖方药企“谈生意”,原先的乙方已然进化为甲方 。
然而,创新支付的战事并不止步于中场 。随着支付端形式的变化,政府、药企、保险、DTP药房、TPA平台(第三方服务平台)、医院(医生)等医疗产业链条上的各个服务方都被裹挟其中,各方诉求和身份变换之下,行业生态同样发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 。
特别是,一年一修订的国家医保目录愈发规范,详见《“专访医保谈判药物经济学专家组组长刘国恩:单品有争议,制度在进步”》,而各城市健康险仍在野蛮生长,亟需规范与透明,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支付的下半场战事,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
01 硝烟:创新支付入场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徐峥饰演的程勇等人从印度艰难求购的“神药”,其实是诺华制药旗下靶向药格列卫的仿制药 。
对慢粒白血病患者来说,这款药的出现将绝症变成了“慢性病”,临床数据显示,80%左右的患者通过靶向药物治疗,可以带病存活10年以上 。
不过,正版格列卫并不便宜,一位肿瘤科主治医师表示,格列卫最初在中国市场定价为23500元/盒(一月一盒使用量),病人每年得花费超过20万元,2013年格列卫加入中华慈善总会的援助项目,年费用降低到7万元左右,2017年纳入新版医保目录后,病人每年花费在2万左右 。
把目光放到8年前,年支出20万元对大部分家庭来说都不是一笔小数目,慈善赠药这一形式将费用足足缩减了1/2,可谓是雪中送炭 。当然,价格低廉的仿制药又是另一重费用体系 。
推荐阅读
- 智能汽车|北京产业转型:从“去叶留心”到发展“高”“精”“尖”
- 猎豹|全网都在夸的“猎豹”是什么?为何这些“黑科技”频频上热搜?
- 政策|浙江省“抢人”:创业失败贷款不用还?官方回应来了
- 大空间|不出冬奥村体验“上天入海”!这些智能设备令运动员着迷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k50|Redmi K50电竞版开卖:“奔驰联名款”海鲜市场需加价千元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