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天价神药”背后的医疗支付江湖( 五 )


作为一款偏公益性的保险产品,惠民保最终赔付率会逐渐维持在70%以上的较高水平,大家赚的不是赔付的钱,而是跟药企交易的差价 。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惠民保包含的特药名单显然无法涵盖所有特药品类,同类型特药之间甚至有了非此即彼的排他性作用 。
两款功能类似的肿瘤靶向药,A进了某地惠民保B却没进,显然当地患者更愿意使用A产品 。2019年8款抗肿瘤药物谈判成功后,单个季度销售额增幅一度高达209%。
对于创新药企而言,受药品零加成等政策影响,医院药房从利润中心变为成本中心,4+7带量采购等推行后,未中标的药品开拓院外市场势在必行,获取用户成为每家药企的刚需 。
在此情况下,手握大量用户的惠民保特药服务平台显然具备了和药企“掰手腕”议价的能力 。
一位药企高管张莉在聊到行业生态时无奈表示,随着140多个城市惠民保系列的扩张,惠民保系列产品的特药目录已经成为药企不能放弃的市场 。
目前创新支付平台拿着惠民保的特药目录跟药企谈判,越来越像是特药领域的“小医保”谈判 。不同的是每年医保谈判规则越来越公开透明,价格越来越低,而跟他们的谈判则完全偏向到了竞价模式,很多时候是看哪家药企给的钱多,而不是看产品本身 。
在张莉看来,旗下药品进惠民保的目录这事往往附加很多条件,例如要求药企拿出产品一年销售额的多少提成,或者是承诺某个金额数百万的合作项目之类的(与药企之前的入院费似曾相识),标准不明晰,监管也是缺位的 。在张莉看来,作为一款惠民型产品,应当更注重患者的实际需求而不是平台的商业利益 。
在多家创新支付平台从事市场工作的李磊告诉我们,这块现在的确比较混乱,打个比方说,某平台承接了10个城市的惠民保业务,那么药企想进这10个城市的惠民保特药目录,平台会有附加条件,例如必须给出独家代理,或者药品给到最低折扣之类的 。
药品、资源、价格、政府关系、供应链整合,市场规模,在一种药到达患者身边之前,博弈显然无处不在,各方强弱也随着外部环境而转移 。
这究竟是一种良性的市场竞争,还是已经走回了之前医药流通领域层层加码的老路上?
旧主退场,新人登台,中场战事之后,硝烟必然继续弥漫 。
(应采访对象要求,李薇、王蔷、张莉、李磊均为化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