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升级和变革|新时代变革下,HR如何构建「人力资源数据化」的专业壁垒?

组织升级和变革|新时代变革下,HR如何构建「人力资源数据化」的专业壁垒?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穆胜
当前,人力资源专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有两个:一是专业性缺位,选用育留等常规模块工作更多是凭借手感,缺乏标准,沦为玄学;二是方向性迷失,选用育留等常规模块工作难以支撑业务战略,无法创造经营层面的价值 。
由于HR无法回应这两个挑战,直接导致了老板和业务部门对于这个专业的质疑 。如果你是在凭手感营造专业,又不能推动经营,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部门呢?最近,字节跳动整体撤销了人才发展中心,其实就是这种质疑集中爆发的一个案例 。字节跳动这种“大户人家”的动作,特别有典型意义,人家给出的是一个再明确不过的信号——我的钱多,但也不是风吹来的 。
01、人力资源专业数据化回应两个挑战,人力资源专业的变革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链:
一方面,是重塑“专业性”,即以数据量化专业,把人力资源专业由“语文题”变成“数学题”;另一方面,是校准“方向性”,即以专业推动经营,让人力资源专业真正变成一门生意 。
但回归现实,后一方面的野心似乎真的太大了 。于是,大量研究者和实践者将心思放在了前一方面,形成了三个尝试的方向(如图1):
组织升级和变革|新时代变革下,HR如何构建「人力资源数据化」的专业壁垒?
文章图片

图1:人力资源数据化的三个尝试方向 资料来源:穆胜咨询
第一个尝试的方向是“量化人” 。典型的流派如敬业度测评(engagement)、素质测评(competency)、领导力(Leadership)等 。这些概念已经被大众广泛接受,量化的方法也趋于统一,无非是各有各的呈现形式而已,实质都是差不多的 。
但“所有的事不行,都是人不行”这种钢铁直男逻辑,其实没有太大意义 。
一方面,个体的状态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如果不能打通选用育留等人力资源职能对于人的影响逻辑,并且将这种逻辑量化,人力资源专业就陷入了“事后分析”的尴尬,依然还是玄学 。
另一方面,优秀的个体就一定能产生优秀的经营业绩吗?如果不考虑组织内个体之间的化学反应,如果不考虑这种化学反应对于经营的影响,这种逻辑依然不能成立 。前者的典型例子是NBA里几个全明星球员抱团组队失败,现在的湖人队就在遭遇这种尴尬;后者的典型例子是不少组织氛围热火朝天的创业团队走向覆灭 。所以,各位不妨回想一下,著名的盖洛普Q12问卷认为,员工满意了,企业业绩就好了,这个逻辑真的正确吗?其实,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逻辑谬误 。
第二个尝试的方向是“量化人力资源专业职能” 。典型的流派是IIP评估、人力资源审计、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等 。大概的思路是量化选用育留的动作,再检视这些动作和标准动作之间的差距 。
人力资源专业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标准动作,本身就是权衡企业需求而给出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换句话说,执行某种标准动作并不一定带来经营业绩 。所以,这些模型在HR中红极一时,但最后却并未成为行业共识,老板和业务部门也不感兴趣 。
这个方向的量化还导致了两个恶果:一是人力资源部门失去公信力,他们好像不断给自己出考卷,再不断地拿到高分;二是人力资源部门醉心于塑造专业性,衍生出各种各样花哨的操作模型,更加曲高和寡,这个现象就是俗称的“差生文具多”“人菜瘾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