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培育钻石大火,人人都能克拉自由?

投稿|培育钻石大火,人人都能克拉自由?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消费界,作者丨大君  
产品生产方式的迭代就像肌体的新陈代谢,一呼一吸间,衰老的细胞被新生细胞取代,生命继续焕发活力 。在过去的一年,国内人工养殖鱼子酱完败野生鱼子酱流向全球市场,预制菜取代现制菜品继续向BC双端渗透,实验室培植肉悄悄啃食传统肉类市场份额……不过,要论其中迭代最为完美的,培育钻石必占一席 。
和实验室培植肉一样,培育钻石也并非自然界原产物,而是来自于实验室,由人为干预形成 。相较于前者,培育钻石无需解决伦理争议,但它作为钻石,本身就面临着极大的争议——即便抛去营销骗局暂且不提,对于普通人来说,它也的确价格高昂,在升值空间与流通性上却又远不及黄金,尤其是碎钻,“不值钱” 。
钻石是婚恋仪式感消费的典型代表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与爱情相关的消费往往不便宜,这其中有一个自洽的逻辑:一分价钱一分真心 。钻石的高价并不全是产品的真实价值,还有为爱情背书的价值 。
但当培育钻石以优质低价冲破钻石市场原有价格体系后,它还能否为爱情背书?零售端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新的市场机会下,谁又将在培育钻石的战场上疯狂吸金?
01 钻石价格不再坚挺提起珠宝钻石,戴比尔斯是跑不掉的谈资 。
戴比尔斯(全称戴比尔斯联合矿业公司,De Beers Consolidated Mines)创立于1888年 。作为曾经的王者,其对钻石行业的掌控说是一手遮天也不为过,同时其也被誉为收智商税的翘楚 。招来骂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人为控制产量,抬升钻石价格
鼎盛时期,戴比尔斯占有南非全部的钻石矿坑,垄断了钻石生产,并把控着全球钻石质量评级标准 。沿用至今的钻石4C分级(切工、净度、颜色、重量),即是出自于戴比尔斯 。
其商业触角更是遍布全球,拥有英国、葡萄牙、以色列、比利时、荷兰、瑞士等区域的钻石贸易公司,和供应商、买家签订独家合作,掌握着钻石行业的绝对话语权与定价权 。上世纪80年代,戴比尔斯曾一度控制着全球90%以上的钻石供应 。
戴比尔斯的高速发展,建立在钻石资源高度稀缺的基础之上 。在戴比尔斯成立前,全球仅有印度、巴西、非洲少数地区被探明拥有钻石矿产资源 。
但随着20世纪初,南非的阿扎氏亚发现了巨大的钻石矿脉,钻石被成吨挖出,加之此前南非橙河矿脉、加拿大库力斯堡矿脉已相继被发掘,以及部分持有钻石资源的武装力量挣脱戴比尔斯独自发展,钻石稀缺的神话面临破灭 。
为稳定市场泛滥下的钻石价格,戴比尔斯以铁腕手段削减产量90%,这导致南非钻石整体产量直接下降了40% 。在戴比尔斯人为控制钻石稀缺性下,即便到了1930年经济危机期间,钻石价格依旧坚挺,并呈逐年递增状态 。
2、制造“营销骗局”
1938年,为了塑造钻石的完美形象,提升市场的心理预期,并使其稀缺性得到充分体现,戴比尔斯开始合作广告公司N.W.Ayer,不断借助明星、名人渲染钻石与浪漫爱情的关系,强化钻石的精神意义与时尚地位 。经典广告语“A Diamond is forever(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即出自戴比尔斯 。
上升到到“永恒”高度的钻石,稀缺保值属性得到重视 。1975年至1980年间,全球市场需求大规模爆发,钻石价格也连续翻番 。例如,1970 年,钻石在日本的市场渗透率尚在15.83%,五年后已增长至44.77%,并且持续高增,至1980年渗透率达到 61.96%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