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光伏制氢,救了光伏,却难救氢气?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偲睿洞察 , 作者 | 蔡凡近一年来 , 光伏行业许多企业过得并不很顺利 。
上游硅料的价格从去年年初就开始猛涨 , 一年内翻了1.6倍 。直至去年年末 , 高成本已经接近下游承受的极限 , 原材料价格才有所下滑 。
而在下游 , 光伏行业却涌入了众多新进公司 。根据企查查的数据 , 我国目前现存光伏发电相关企业超过20万家 , 一年之内 , 国内共新增光伏发电相关企业4.5万家 。
激烈的竞争下 , 熟悉的降价戏码又一次上演 。去年12月开始 , 隆基、中环先后降低硅片价格 , 各产品降价幅度超过5% 。
这个当口 , 光伏企业急需要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而氢能为光伏发电带来曙光 。
这里有着新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市场需求 。目前 , 全球氢气需求量约6千万吨/年 , 如果全部由光伏发电来生产 , 需要超过1500GW的光伏 。隆基股份产业研究专业总监白云飞认为 , 在未来三十年氢的年均新增需求在2000吨以上 , 每年需要新增约900GW光伏装机 。
一股光伏制氢的浪潮席卷而来 。
去年3月初 , 全球最大的光伏公司隆基股份杀入光伏制氢领域 , 吹响光伏巨头跨界制氢的冲锋号 。
【投稿|光伏制氢,救了光伏,却难救氢气?】阳光电源、晶科能源、协鑫新能源、林洋能源等头部企业纷纷在光伏制氢上豪掷千金 , 包揽了制氢行业的相关技术、落地运维和产业合作 。制氢已然成为光伏巨头多元化转型的重要战略布局 。
那么 , 光伏制氢 , 能帮助打开光伏产业的格局吗?其未来将如何发展?
01 光伏与氢 , “双向奔赴”光伏制氢正式投产的号角 , 是从去年年初 , 隆基股份率先吹响的 。
2021年3月 , “西安隆基氢能”在江苏无锡正式落地首台碱性水电解槽 , 单台氢气制备能力达1000Nm/h及以上 。这家新成立的公司不仅由隆基创始人李振国直接担任董事长 , 还拉来了百亿私募上海朱雀基金做资金背书 。
4月 , 隆基股份与中国石化就分布式光伏、“光伏+绿氢”等领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在隆基之后 , 光伏产业上中下游的巨头们悉数开始大规模行动 。
跟着隆基后脚 , 国内最大的光伏逆变器公司阳光能源推出首款了大功率PEM电解槽 , 并签订了光伏制氢项目 。
5月份 , 专注于下游电站业务的晶科科技紧跟着公布布局光伏制氢的消息;7月份 , 协鑫新能源合作设立100亿人民币的氢能产业投资基金和8亿美元的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 , 又与央企国企相合作出售约2吉瓦光伏电站 , 以支援光伏制氢;8月 , 下游从事智能电网计量的林洋能源宣布成立合资公司正式进军氢能 。
随着光伏企业向氢能产业扩张 , 资本市场给出了强烈反应 。2021年3月 , 在隆基股份宣布进军氢能的当日 , 氢能源板块狂涨5%左右 。阳光能源的股价更是从4月一路涨到7月 , 涨幅超过131% 。晶科科技在8月的一个月之内 , 股价涨幅104% 。整个2021年 , 氢能源指数涨幅超79% , 上市公司股价几乎“沾氢”即涨 。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