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巧克力巨头大“撤退”:GMV降5成( 二 )


不过,好时的声明也没能打破传言 。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一些离职员工接受采访时表示,2020年末至2021年初,好时中国出现裁员,部分基层员工见势头不妙也纷纷离职 。与此同时,多位高管陆续离开,原因不明,现在好时中国约有十余人 。“好时中国已经进入清算程序,公司法定代表人不在中国 。”有经销公司负责人透露 。
撤店退出,还是继续运营?好时正陷入“罗生门”之中 。
 尴尬的好时中国“小身材大味道”,好时曾经借助这句经典的广告词走入了中国的千家万户 。
但是近年来,好时在国内的发展并不顺遂 。
最为头疼的是长期的亏损和一路下滑的销量 。2015财年到2017财年,好时中国区处于亏损状态 。2018年、2019年,好时中国市场分别下滑20.5%、13.4% 。2020年,好时全球净销售额约为81.5亿美元,同比增长2%,但中国市场销售额却下滑46%,其中第四季度下滑幅度达82.2% 。
在中国遇到亏损和销量下滑并不可怕,但可一对比就格外尴尬 。相比中国市场走衰,好时在北美却处于持续增长状态 。2月3日,好时发布了2021财年第四季度的财务报告 。报告显示,好时第四季度销售额为23.26亿美元,同比增长6.4%;净利润3.36亿美元,同比增长15.2%;摊薄每股收益为1.62美元,同比增长16.5% 。
在北美整体的业绩增长也反馈到了股价上 。截至2月11日美股收盘,好时总市值达422.64亿美元,近一年来保持整体上涨的态势 。
为何偏偏是市场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拖了后腿?品牌营销专家张毅对铅笔道分析,好时身处一个重营销的赛道中,但是在营销层面做得却并不好 。营销渠道的布局越来越传统化,这也让好时巧克力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受众群体,使得其市场的号召能力正在不断减退 。
相比之下,在国内巧克力市场,无论其他的外来品牌,还是国货新品,都在不停地刷“存在感”,不仅想方设法花式营销,还从包装颜值、产品噱头等方面全方位攻占消费者心智 。
“另外,从品牌定位上,好时也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 。”张毅认为,现在市面上,好时既挤不进被费列罗、歌帝梵等品牌占据的高端市场,也没有德芙在终端市场的统治力 。
从用户反馈中可以看出,好时的风光也已经过去 。一位网友在好时撤店的新闻下评论,“小时候爱吃,电视上也很多广告,但好像很多年没看到了 。”
市场数据也显示,在2020年中国巧克力市场,好时市场占有率仅为3.2%,远低于德芙、士力架的母公司玛氏集团的32.8%、费列罗的22.3% 。
除了国内市场业绩不理想,好时在法律层面也陷入纠纷之中 。数据显示,好时(中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涉及的法律诉讼的信息高达37条,主要为原经销商和好时公司的买卖合同纠纷等 。
实际上,在渠道遗留问题的处理上,好时中国早就与多家原经销商存在纠纷 。2020年底,好时中国对外宣告要调整中国业务模式,决定与一家大型本土经销商合作 。当时好时的CEO表示,“这个转型意味着,我们不再依赖自有的大量零售销售人员 。”
但是对于很多零售经销商来说,突然收到商标许可终止协议,使得他们损失惨重 。“好时中国没有处理好其他无故解约的经销合同纠纷,没有任何人愿意出面与解约的经销商协商后续事宜,甚至无人告知解约原因 。”一位经销商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
内忧外患,即使好时一口咬定不会退出中国市场,但想必日子也并不好过 。
“洋品牌”跌落神坛?从Old Navy、FOREVER 21,到露华浓、迪士尼英语……从服饰、美妆、教育,再到如今的巧克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品牌在国内市场受挫,不得不开始转型、撤店、甚至退出中国市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