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拈花湾文旅的“自我复制”,行得通吗?( 三 )


无论是阿那亚还是拈花湾 , 都曾接待过一批又一批文旅从业者 , 但这些人回去 , 却再怎么做也做不出另一个阿那亚与拈花湾 。零碎的模仿与表面的复制 , 必然遭遇困境 , 正如毛厚德指出 , 如果把复制理解为照搬一个建筑的样式和风格 , 那么任何一个风格都是不可复制的 , 复制都有风险 , 而且风险很高 。
尽管优秀的文旅项目无法被轻易复制 , 但浮躁且混乱的市场环境 , 却无形中为想要自我复制的项目 , 增设了壁垒 。
而从文旅项目内部来看 , 复制困境则来自于以下两点 。
一是重资产模式拖住扩张脚步 。无锡拈花湾有着接近50亿重资产大资金的投入 , 去年 , 则被曝出负债13亿 , 单季度亏损5500万 , 出售20%股权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 , 景区的亏损 , 并不是亏在运营上 , 而是在于资产每年的折旧上 。而国内文旅项目 , 尤其是文旅小镇 , 也不止拈花湾一个项目面临着困境 。前两年 , 中青旅2020年“血亏”2.32亿元的年报成绩 , 暴露了其名下的古北水镇在抗风险能力上的尴尬处境 。
有知名投资人表示 , 抛开疫情这个不可抗力的因素之外 , 这些重资产文旅项目能否产生复合吸引力 , 以及产生长期的运营收入 , 对项目未来的发展很重要了 。如果扩张太快 , 更容易捉襟见肘 。
因此 , 疫情后的拈花湾文旅迅速转向了轻重并举的新思路 , 重资产项目运营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砥砺前行的同时 , 在轻资产输出上 , 则加足马力 , 为自我复制提供了可能 。
二是产品与文化打磨不足 , 仍经不起“异地颠簸” 。知名文旅品牌策划人田海成指出 , 每一个文旅项目都是手工活 , 开发者的想法、情怀和意志力提前决定了这个手工活能多走远 。开发者的性格 , 就是文旅品牌的性格 。即使是阿那亚 , 从海边走向山里之后 , 项目气质也跟着要找到另一套思路 。
尽管拈花湾·禅意小镇被视作死磕产品的代表 , 甚至连拈花湾的竹篱笆都要花30万请两位70多岁的日本竹篱笆师傅来做 , 每个小景观也要用青苔装点意境 。而在台州葭沚老街的文化与产品的打磨上 , 虽有不少网红书店、餐饮店 , 吸引了一批年轻人打卡 , 却也轻易被本地游客揪了“小辫子”——比如台州的“台” , 无论简体繁体 , 都写作“台” , 在老街的一块霓虹墙上 , 却被写成了“臺州” 。
什么样的文旅项目才能走上自我复制之路?纵观文旅项目的“复制史” , 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
第一个时期 , 我们将其称为“混乱复制期” 。这一时期 , 并没有所谓的“自我复制”或“借鉴复制” , 一旦哪个文旅项目走红 , 随即就会有大批模仿者一拥而上 , 红利消失后 , 留下一地鸡毛 。古镇古城热 , 便可视为这一时期产物 。
第二个时期 , 则诞生了一批几乎不可复制的文旅项目 。如阿那亚、良渚文化村、乌镇等 , 这些项目 , 经历过主理人旷日持久且呕心沥血的打造 , 成为一件“孤品” 。阿那亚操盘者马寅曾在采访中指出 , 阿那亚确实不是一个传统文旅地产项目 , 它不能复制 , 它不是一个流水线产品 。别说让我再建一个阿那亚了 , 我重建这件事都成不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