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从蔚来造手机,看新能源车企的生态壁垒( 三 )


但是,新能源车企接下来要说服观众,必须要拿出新的产品亮点 。而L4、L5级别的自动驾驶还遥不可及,新势力和传统车企的车型会大量搭载L2、L3级别的辅助自动驾驶,在自动驾驶领域彼此的差距会逐渐缩小,所以接下来比拼车机互联的时候快要来了 。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面对特斯拉、蔚小理等新势力,后发者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态位?从后发造车玩家们不谋而合的车联网布局不难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
就在2月8日,小米11部分用户在“连接与共享”设置中发现了一个名为“CarWith”的功能 。据介绍,用户通过CarWith连接手机与汽车,与苹果的CarPlay以及华为的HiCar等功能相似 。
至此,苹果(CarPlay)、小米(CarWith)、华为(HiCar)这几家后发造车企业都有了自己的车机互联产品 。或许每家都有自己的独特定位,但车机互联绝对是这几家后发入局玩家们的一件利器,基于车机互联的先天优势,他们将对蔚小理等先发新造车企业构成挑战 。
那么,对吉利、蔚来们来说,车企造手机,是否能补齐车机互联的短板?对更加长远的构建IoT生态又有何铺垫作用呢?
IoT生态抢位战已开始IoT生态是一场抢位战,很多智能硬件厂商或主动跨界、或与巨头合作,才能避免沦为生态圈外的孤岛 。汽车日渐智能化的趋势板上钉钉,所有车企也都已心知肚明 。
有人说,“车机系统都那么垃圾,还是先把车搞搞好,再搞手机 。”
殊不知,想让车机智能有质的飞跃,须要先从手机做起 。车机的功能永远跟着手机走,车机的一些功能的可行性其实是被手机使用场景提前验证的 。
第一,车机不同于手机,一切新功能要从安全性出发 。
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安全属性大于一切,稳定的智能化环节,也能扫清机车行驶安全问题上的后顾之忧 。而智能机作为最接近智能车的智能终端,在智能机先收集用户体验、反馈,对智能车的升级不啻为一个安全缓冲区 。
第二,做智能机的经验,可以反哺汽车智能化,包括自动驾驶 。
特斯拉采用的影子模式,是让用户的车搜集道路和驾驶数据,优化辅助驾驶算法 。其中有一项难点是,面对TB量级的庞大数据量,如何上传数据才能节省流量成本 。
目前最直接的做法是筛选更有价值的数据上传,但节流不如开源,如果车企有自己品牌的手机,可以借助用户手机上传这些数据,从而节省成本,也可以加快数据采集速度 。
原因是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已经发展到4G、5G时代,数据流量的传输是一种物美价廉的通讯服务,而车机互联网还远未成熟,使用成本还比较高 。而这种模式车企很难跟手机厂商合作达成,自造手机能更好地实现 。
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企业发布新品的节奏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到了车机上就会慢下来 。
在政策层面上,为了避免行业陷入野蛮生长,也会限制迭代速度 。严格的隐私保护法规,也让车企很难单纯通过一辆车来收集用户准确的喜好,提升智能水平 。可问题是,少了用户多次的反馈,不可能做出好软件,好软件是从不断试错中探索出来的 。
所以对车企来说,入局做智能手机,赚钱与否可能压根不重要,就像很多车企布局Robotaxi一样,为了更好地采集道路数据、驾驶数据和用户数据,车企也有造手机的必要 。
第三,从汽车先到手机,再到其他智能硬件更容易 。智能手机具有使用高频、用户覆盖范围最广、功能全面等诸多特点,是IoT生态制高点 。
生态闭环的威力在于牢固性,用户容易进来,还不容易流失,所以构建生态是品牌价值最大程度释放的必经之路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苹果的硬件生态,来自应用程序的收入占比近六成,苹果手机的硬件利润已经行业最高,但苹果卖软件比卖硬件还要挣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