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抠厂”理想,终于赚钱了?( 三 )


另外,理想的门店数量,从2020年底的52家,爆发式扩张至2021年底的206家,覆盖全国102个城市 。今年1月,一个月的时间里,理想又新开了3个城市,增加了14家门店 。
一边省钱,一边扩张,理想的账算得很清楚 。
一时赚钱易,长期稳赚难理想面临的挑战在于,未来能否在高速扩张的同时,还能保持高毛利、低费用率,同时技术研发还不掉队 。
首先是产品线扩张 。
直到现在,理想都只有一款量产车型——增程式的理想ONE 。一款产品打天下,跟多产品齐头并进,对应着完全不同的技术能力、组织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其难度也不是一个量级的,当然最后体现在财务报表里,对利润率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
理想计划在今年三季度交付一款新车型,但还是增程式 。纯电车型目前还在研发中,推出时间待定 。随着理想的产品线越来越复杂,对公司各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
投稿|“抠厂”理想,终于赚钱了?
文章图片

图源 / 微博@理想汽车
另外是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 。
蔚小理中,理想的车是最晚上市的,对研发的布局也是最晚的 。理想ONE的辅助驾驶性能并没有成为核心卖点,主要依附于第三方供应商 。而小鹏和蔚来从一开始就对辅助驾驶高度重视,小鹏早在2018年就开始软件全栈自研,蔚来在2020年重启研发,从硬件和软件层面都在全栈自研 。
理想直到2020年下半年IPO之后,才开始加大自研投入,并大量招人 。2020年9月,前伟世通全球首席架构师王凯入职理想,出任CTO 。这被视为理想自动驾驶研发加速的标志 。
经过2021年的追赶,理想取得了一些成果 。比如在2021年12月向用户推送了OTA3.0车机软件,2021款理想ONE实现了导航辅助驾驶(NOA)和视觉融合自动紧急制动(AEB) 。
接下来理想在自动驾驶方面的追赶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想愿意投入多少资源,而这或在短期内影响公司的盈利指标 。
理想创始人李想已经表露过决心,他说,理想的研发费用占收入的比重,要长期控制在10%以上 。财报显示,2021年的四个季度,这个比例一直都在10%以上,最高达到14% 。2021年,理想的研发费用是32.9亿元,相比2020年的11亿元翻了两倍 。
不过,跟小鹏比起来,理想的自研还不够激进 。小鹏的研发费用一直处于高位,2021年的前三个季度,其占收入的比重都在20%左右,要高于理想 。
CTO王凯在这个时候离职,多少会对理想的研发造成一定影响 。这至少可以说明,理想从外部挖来技术大牛主导研发的方案,遇到了问题 。
还有,线下门店的扩张也需要资金支持 。
2021年,理想的线下门店从52家扩张到206家,销售和营销团队从1563人急剧增加至6019人 。这是目前理想公司内部人数最多的板块,超过研发人员和生产人员的总和 。2021年理想花费最多的也不是研发,而是销售和管理 。
【投稿|“抠厂”理想,终于赚钱了?】对于理想而言,实现季度盈利意义重大 。保持良好的财务比率很重要,但着眼于未来的扩张和布局也很重要 。从“小而美”到“大而强”,可不只是多卖几台车那么简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