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Keep巨亏冲击上市,更多玩家苦苦挣扎,互联网健身是个好生意吗?( 二 )


按照当前这个增长速度,2021年全年营收继续保持50%以上的增幅没有太大悬念 。
对比之下,会员订阅及付费内容、广告和其他业务的营收增速要逊色一些,前者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为3.8亿,同比增长32.8%,后者为1.4亿和12.1%,同比去年同期并无明显进步 。
不过从过去的一系列操作来看,Keep似乎有意继续发力这两大业务板块,尤其是订阅会员及付费内容业务 。
除了已经被抛弃的AI辅助教学课程之外,Keep过去这些年在付费内容上还作出了诸多尝试,包括扩充课程库、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等 。甚至在多年前,Keep还尝试探索街舞、爵士舞、潜水和滑雪等更宽泛的课程内容 。
在价值研究所看来,Keep对付费内容业务如此上心,归根结底还是想充分发挥现有用户的潜在价值 。如何提高4000万的月活用户的黏性,让其成为自己的私域流量池为附加内容买单,是决定Keep付费订阅业务未来成败的关键 。
投稿|Keep巨亏冲击上市,更多玩家苦苦挣扎,互联网健身是个好生意吗?
文章图片

(图片来自Keep招股书)

  • 缺点:高营销成本导致亏损放大
然而,正如前文所说,Keep的缺点也很明显:增收不增利,净亏损仍在持续放大 。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和2020年Keep总营收分别为6.63亿和11.07亿,2021年前三季度为11.59亿,同期的经调整净亏损则分别为3.6亿、1.06亿以及6.96亿,近三年来累计共亏掉近12亿 。
过去一年亏损额的持续放大,主要归因于营销成本的激增——从2020年前三季度的1.85亿迅速膨胀至2021年同期的8.18亿,直接翻了近四倍 。
Keep的营销之所以如此烧钱,关键在于其多管齐下的营销策略:无论是和各大社交平台头部KOL的合作,在各个线上线下直接投放的广告,还是和其他品牌的跨界营销,Keep都很舍得花钱 。以KOL广告合作为例,Keep在去年推出的K-Star达人运营计划就直接投入了5000万启动资金,用于扶持创作者 。
疯狂的营销战,和竞争二字脱不开关系 。
在价值研究所看来,在Keep营销成本疯狂增长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互联网健身行业渐趋恶化的大环境,已经各个平台间白热化的竞争 。
 
Keep背后,更多互联网健身玩家在苦苦挣扎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头部平台Keep尚且深陷亏损泥淖,位居食物链下游的咕咚、悦动圈、糖豆、步多多等二、三线平台的难处就不言而喻了 。
从历史数据来看,国内互联网健身市场第一波爆发出现在2014-2015年期间,也正是Keep创立的初期 。Talking Data统计的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移动健康管理用户在iOS和安卓两大系统上的总规模为1.2亿,当年12月份用户规模同比出现113.4%的爆发式增长 。
【投稿|Keep巨亏冲击上市,更多玩家苦苦挣扎,互联网健身是个好生意吗?】但随着竞品的不断涌现以及业务模式出现高度重叠,本来方兴未艾的互联网健身市场日渐“红海化” 。来到现在,价值研究所认为整个市场面临两大主要问题:同质化和外部竞争加剧 。
一方面,作为主要营收支柱的自营商品业务有成本高、供应链压力大等天然缺陷,而毛利更高的付费内容业务则陷入同质化严重的困局 。
以跑步课程为例,咕咚、乐动力、悦动圈、Nike+四款APP无论从GPS定位功能、页面设置、运动数据分析模板还是附加的跑步音乐、实景模式等设计,几乎如出一辙 。缺乏差异化,就意味着对用户吸引力的降低,用户资源必然会被几个竞品摊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