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Keep巨亏冲击上市,更多玩家苦苦挣扎,互联网健身是个好生意吗?( 四 )


2019年,由于融资进展并不顺利,遇到资金链危机的Keep壮士断臂砍掉AI、轻食配送等高投入低产出的新业务,将资源重新正好到优势业务中 。
很有可能成为“互联网运动健身第一股”的Keep,有更迫切的商业化变现压力,而它的一系列尝试,对于其他竞品来说也是一个值得借鉴和参考的模板 。

  • 探索线下消费场景
首先,Keep依然没有放弃对线下健身场景的探索,在Keepland早期试验铩羽而归之后,近期又开始尝试新的联合发展模式 。
价值研究所观察到,自去年下半年以来,Keep进行了多次组织架构调整和业务优化,这一切都是在为重新发力线下场景做准备 。
其中,据新浪科技报道,在近期的一轮调整中Keep将消费者业务中心整体迁往杭州,并首次引入CMO一职,重新梳理出了运动内容中心和消费者业务两条业务线,旨在将线上内容和线下内容场景进行分割,制定专门的发展战略 。
而在线下业务这边,近期最值得关注的无疑是卷土重来的Keepland和奥美氧舱、源力悦体、戎马健身等大型线下连锁健身房进行合作,共同打造Keep“优选健身馆” 。根据Keep的规划,自今年2月21日起,所有Keepland都将逐步升级改造为优选健身馆,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将门店数量扩充至100家 。
价值研究所就认为,在线下健身馆这块业务上吃了不少亏的Keep此次选择和奥美氧舱等线下健身品牌合作,可以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Keep有内容开发和线上运营的优势,线下连锁健身房有场景运营和会员管理的经验,两者的配合可谓相得益彰 。
资料显示,过去几年大量线下连锁健身房有意布局内容行业,加强自己的课程研发能力 。比如拥有超过800家线下门店的乐刻运动就在收购了团操课品牌LOVEFITT,还推出了原创课程品牌Lovefitt Original 。而深耕付费课程多年的Keep,在课程研发上无疑比这些传统的线下健身房更具竞争力 。
  • 提高健身硬件产品溢价空间
其次,在硬件产品的销售业务上,Keep等互联网健身平台还需要提高品控、完善销售渠道以及加强内容服务和硬件服务的融合发展 。
事实上,互联网健身APP用户的潜在商业价值非常高,Keep等平台远远没有挖掘出他们的全部潜能 。
艾瑞咨询在去年7月份发布的报告显示,在使用智能健身APP或智能健身硬件的用户中,每年健身开销在2001-3000元之间的用户占比最高,达到19%,其次是3001-5000元的16%和5001-8000元的13% 。对比之下,为使用智能健身APP和硬件的用户中,支出在45%以下的用户占比最高,为45%,支出在3000元以上的合计仅为12% 。
换句话说,Keep的目标用户们更舍得在健身这件事上花钱,也有更高的消费能力 。
投稿|Keep巨亏冲击上市,更多玩家苦苦挣扎,互联网健身是个好生意吗?
文章图片

而想让这群用户多花钱,最直接的做法无疑是为他们提供科技附加值更高、品控更好的产品 。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Keep的投诉超过5500条,其中不少用户都将矛头对准其自营硬件产品 。
其中,有不少用户抱怨“物流信息查不到,找客服也没有解决问题”、“客服以各种理由推卸责任,过了约定时间却迟迟没有发货”,直指Keep售后团队的失职;也有消费者投诉产品品控不过关,存在明显的质量硬伤 。
在知乎“有在Keep商城买过东西的,怎么样?”这一问题下方,也是充斥着大量的差评 。答主“幺小妖”表示,其购买的运动裤洗了一次就缩水气球,咨询客服的时候对方态度敷衍还称这是正常现象 。另一答主“陈易迅”更是直接表示“千万别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