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漫谈6G,为时过早?( 三 )


在5G尚未完全普及之时,很多人吐槽6G注定会“起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但参考移动通信产业“用一代、做一代、看一代”的发展规律,提前备战下一代通信技术,进行前瞻性的研发和专利储备,并不为过 。
毕竟,上升至战略层面,这很有可能是抢占未来信息产业制高点的关键 。
据刘光毅(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专家)推测,基于5G的研发历程,整个6G研发将大概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8—2025年),愿景、需求的定义和关键技术的研究验证、系统概念设计与原型验证;第二阶段(2026—2030年),3GPP开始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端到端”产业化推进,业务和应用培育以及商用部署 。
放眼国外,芬兰率先发布了全球首份6G白皮书,Horizon2020组织启动“智能网络与服务”的6G研究项目、美国一直重视太赫兹及空天地一体化技术领域,形成了由SpaceX、Amazon、Astra和波音公司等为核心成员的低轨卫星互联网编队;日韩6G研究偏向校企合作,其中LG、三星建立了6G研究中心,并发布6G白皮书,内容涵盖了6G愿景、演进趋势、应用场景、标准化时间表等 。
当我们把通信网络的发展需求,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类比,我们不难发现,后者从人类动机的角度出发,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前者从1G发展至今,从基本满足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需求,到满足各种生活场景需求,再到人与物、物与物间的高速连接,通信技术已经成为连接真实物理世界与虚拟数字世界的纽带 。
但摩尔定律的失效,不免让我们停下来思考:6G漫谈,是否为时过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