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流血上市、估值大缩水,格灵深瞳的AI困境( 三 )



格灵深瞳创始人赵勇,图源格灵深瞳微信公众号 
“何搏飞和赵勇可以分别创建一个成功的公司,但他俩一起干,可以创建一个伟大的公司 。”徐小平这个评价出现在多篇格灵深瞳的创业记录里 。 
可以说,技术背景、科研实力是格灵深瞳的护城河,但风口之后AI公司比拼的便是商业化能力 。这期间,一旦选错赛道,便是最为致命的 。 
成立之初,赵勇寄希望于实体零售行业,殊不知实体零售被O2O严重冲击,格灵深瞳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
据36氪报道,前土豆网架构师刘晓明在加入格灵深瞳一年后便公开发文指出,格灵深瞳存在团队结构方面的问题:学术范太浓重,研发部门有太多的Researcher(研究员),而工程师则严重不足 。 
决策失误后带来的连锁反应便是管理层动荡,业务方向调整 。2017年,原CEO何搏飞离职,赵勇接任CEO,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资深科学家邓亚峰接任CTO,格灵深瞳的业务方向随之转为安防场景 。 
但格灵深瞳选了个成本高、难度大的技术方向 。 
以视觉识别技术为例,格灵深瞳选择了一步到位的三维视觉技术,但商汤、旷视等公司大多选择用打标注、灌算法的模式逐渐让计算机学会识别人脸 。 
现实情况是,这种三维视觉技术虽然超前,但落地难度很大,不仅需要借助传感器发射红外线以此识别物体行动轨迹,同时对传感器的精度要求很高,这都无形之中增加了格灵深瞳的研发成本 。 
这一点,在格灵深瞳的招股书中也有所体现 。据其招股书披露,公司与同行业公司相比,实现商业化的时间较晚,主要原因系公司前期研发方向以三维视觉技术形成的行为识别产品为主 。 
坏消息不止于此,彼时格灵深瞳已经两年没获得一笔融资的注入 。CEO赵勇在接受36氪采访时坦言,“账上的钱只够撑几个月” 。 
而此时的同行们则是好消息不断 。“AI四小龙”之一的商汤科技仅2017年一年便融资三轮,格灵深瞳三年才获得一轮投资 。 
资本的信号表明了潮水的方向,格灵深瞳的掉队成为不争的事实 。 
以营收为例,如上文所述格灵深瞳的营收逐年增长,但实际上数额并不算大 。要知道,2020年格灵深瞳的营收不仅远远低于行业第一梯队旷视科技的13.9亿元和云从科技的7.55亿元,还低于同类企业当虹科技的3.66亿元和虹软科技的6.83亿元 。 
【投稿|流血上市、估值大缩水,格灵深瞳的AI困境】投稿|流血上市、估值大缩水,格灵深瞳的AI困境
文章图片

多家AI独角兽各项情况对比,图源格灵深瞳招股书 
更重要的是,在格灵深瞳掉队的几年里,对手们已经在悄然地调整业务方向,寻求盈利机会,“AI四小龙”应运而生 。而这其中,成立时间晚于格灵深瞳的云从和旷视也后来者居上,占据第一梯队 。 
实际上,不仅是商业化时间较晚,客户结构单一也是困扰格灵深瞳的难题 。 
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合计占该公司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8.23%、67.55%和57.57% 。其中,农业银行在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均为第一大客户 。 
公司业务过度依赖某个客户,这个模式显然是不健康的,不仅会让公司处于被动地位,公司扩展业务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 。 
对此,格灵深瞳在招股书中提到,公司的营销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同时会从募集资金中拿出2亿元用于营销服务体系的升级建设 。招股书显示,除了继续拓展原有业务市场,格灵深瞳投资了1.56亿元开拓体育健康、轨交运维等新项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