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一级市场,做好投后有多难?( 五 )


德鲁克是这样说的 , 我大致总结一下 。
1)  我们无法完全依靠制定程序来规范行为 , 正确的行为从来都不能被“程序化”;
2)  只有在早已经过判断和检验的重复性作业上 , 程序才能够派得上用场;但能否在看似例行公事的程序中 , 迅速分辨是否依程序而行 , 需要根据判断来做决定;
3)  把报告和程序当作上司控制下属的工具 , 这是最普遍的无用方式 。
对应到如今的投后管理上 , 我觉得亦能得到三个问题:
1)  投后管理是否需要被标准化与可复制?如果需要 , 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依赖标准化与可复制?
2)  标准化的投后服务 , 究竟多大程度上提供了有效的投后服务?在个性化的投后服务面前 , 付出的代价与产生的效能是否能维持正向比?
3)  在投后管理中 , 冰冷的数字或者回报是否能够全权代表投后的专业性?
以上三个问题我或多或少从一些机构那里拿到了答案 。毋庸置疑 , 效能最大化的方式之一就是将尽可能多的工作标准化、可复制化 , 但大基金的投后故事注定是不可复制的 , 中小基金除了奋力直追但望洋兴叹也别无他法 。
投后管理 , 至少现下这个阶段 , 是有门槛的 。
在现实世界 , 投后正面临着更高的期待:究竟帮项目方提高了多少估值 , 是否帮基金找到了更好的退出 , 能不能有效且实际地帮助基金募资等 。反之 , 如果做不到以上这些 , 看上去就是无效投后了 。
谭咏告诉我 , 在他的投后工作中他常常感受到无奈与难以产生价值感 ,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投前与投后的割裂 , “有时你会发现项目在面对投资经理和面对投后 , 是两副面孔 。很多时候你也很难与创始人沟通 , 他太专业了 , 这意味着他也太受限了 。”
不难理解 。我们都听过很多道理 , 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
和赵宁聊天的末尾 , 他反问了我一个问题 , 问的我深以为然:同样是投资行为 , 二级市场的投资人和一级市场一样 , 选择好的企业标的 , 再以更高的价格退出 , 为什么二级市场的投资鲜少需要投后?
“伟大的企业与平庸的企业之间 , 相差的又何止是保姆式的投后呢?”
【投资|一级市场,做好投后有多难?】(应要求 , 谭咏、赵宁、Joy为化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