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有偿代扫墓,当追思成为一门生意( 四 )
《周礼·夏官·挈壶氏》写到:“凡丧,县壶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 。”由于古代崇尚“始死至娱,哭不绝声”,所以在葬礼上,哭是极其重要的 。但是为了避免一个人过哀而伤身,古代举丧时,服丧者依次更替号哭 。
在一些媒体报道中,一些民俗专家也表明,早在宋代,便有雇人送葬、替人哭丧的做法 。
宋代王得臣在《麈史》·卷下里记载“家人之寡者,当其送终,即假倩媪妇,使服其服,同哭诸途,声甚凄婉,仍时时自言曰:‘非预我事!’” 。在江浙一带以受雇助哭为生计的妇人,被称为“哭丧婆” 。
钱锺书也对“助哭”有所研究,引用南齐人王秀之《遗令》来说明,未能真情到位流露,所以用更多人哭声来相助掩饰 。但是钱锺书没有引用的是,王秀之还说了,假若“亡魂”真有“灵”的话,就要发笑了 。
作者杨建民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上的《钱锺书说“助哭”种种》中也提到,在陕南一带,“助哭”是很常见的情形 。“助哭”者声音沧桑,略带颤抖却高低起伏绵延“哭诉” 。
杨建民还提到,古代“助哭”可以为“生计”,有经济收益参与其中 。“曩日妇人有以受雇助哭为生计者,吴中称‘哀丧婆’或‘哭丧婆’,余少日乡居时常见之 。”此外,西方亦有“哀丧婆”,引用了古罗马诗“得钱代哭之妇自扯其发,放声大号,悲戚过人” 。
2013年,华中师范的一篇博士研究论文也调查了一个位于启东市的海界村的“代哭”现象,代哭者披麻戴孝,跪伏在地,高调哭喊,声嘶力竭,唱着哭着 。在这里,代哭人被当地人称作“九千七·二万四”,后销声匿迹 。在经济富裕之后,这种雇人哭丧的习俗又复兴起来了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自1988年“雇人哭丧”习俗复兴以来到2012年,近八成办过丧事的农户有过“雇人哭丧” 。
可见,以“助哭”为生计的生意并不是稀罕事儿 。时至今日,旧事重提,引发争议也是无可厚非,而这背后的探讨更体现出了一种文化撕裂的现象 。有些人把“扫墓与孝道挂钩”,有些人认为“不能到场可以不用扫墓”,有些人不理解,“清明扫墓还要继续存在吗?”,他们考虑的是,是否还要延续下去 。
专家表示,“代扫墓确实为一些现代社会分身乏力的人提供了便利,可远程寄托‘思时之敬’ 。选择与接受与否,还是在于个人,缅怀先人,传以相思,形式是外在表象,心意和心念才是第一” 。
(赵阳、李敏、陈明、刘运、刘芳皆为化名 。)
参考资料:
- 《代客祭扫”新风日渐获得中国民众接受》中新网
- 《清明“代客祭扫”火爆背后,有人曾半小时赚10万》金融八卦女
- 《钱锺书说“助哭”种种》中华读书报,杨建民
- 《“雇人哭丧”习俗的当代复兴问题调查分析-以江苏省启东市海界村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王慧娟
推荐阅读
- 投稿|《重返帝国》:成年人过家家,给我个理由先
- 投稿|影视寒冬中,“完美”的廉洁走了
- 投稿|哪吒零跑,不服“蔚小理”
- 投稿|孟晚舟离接班更近一步?
- 投稿|广告主扎堆抢投Q1热剧,999、纯甄、荣耀杀疯了
- 投稿|被“偷走”的实习期
- 投稿|沉浮7年,剧集市场告别大IP+大流量模式
- 投稿|中概股入春
- 投稿|LV程继续,时尚教父要干到80岁
- 投稿|人民更需要“抖音神曲”过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