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造假事发538天后危情缓解?瑞幸“翻身”言之尚早( 三 )
据瑞幸透露,计划2021年实现整体盈利 。
瑞幸“重生”变数很多就在瑞幸深陷财务危机的之际,中国的咖啡市场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产咖啡品牌层出不穷,频频获得融资,仅Manner咖啡便在五个月之内获得了三轮融资;外资品牌Tims也在加大国内布局,加速开店计划 。
据凤凰网科技不完全统计,仅2021年上半年,便有Seesaw、鹰集咖啡、时萃Secre等14个咖啡品牌完成了融资,融资金额近70亿元,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IDG资本、腾讯创投等头部投资机构 。
不仅如此,喜茶、奈雪的茶等新式茶饮品牌也布局了咖啡品类 。比如奈雪的茶,在2020年底开了家主营咖啡的“奈雪PRO”店,上线多款咖啡饮品;喜茶也结合果汁、气泡水等产品推出多种咖啡产品 。
据咖啡行业相关数据显示,随着全球部分国家和地区饮用咖啡的渗透率提高,预计2019年-2025年的全球现磨咖啡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为5.7%,预计到2023年中国咖啡消费量为10.8杯/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806亿元,上升空间较大 。
“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品质化,这种需求在增加,咖啡厅是他们未来选择的地点之一 。”食品行业分析师表示,从饮品来看,消费者购买咖啡、茶饮的比例也在提升,对瑞幸来说,以后的逻辑是去咖啡化,更多是要涉及其他饮料、轻食等,但前提还是要先把咖啡的盘子做起来 。
不可否认的是,咖啡的市场需求和空间的确存在,未来也将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入局,但未必都可以盈利 。目前除了星巴克以外,国内大型连锁咖啡品牌大部分均靠融资过活,或者依靠母公司的资本 。比如奈雪的茶,在港股上市后随即破发,其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合计亏损超过3亿元 。
瑞幸也不得不进行反思,其门店多数不过十几平米,咖啡取完即走,并没有给消费者提供过多停留的空间,与星巴克“第三空间”的概念背道而驰 。
更有顾客表示,“瑞幸的咖啡越来越不像咖啡”,“美式也越来越难喝,如果没有折扣,估计不会买” 。
面对日益“挑剔”的消费者,以及本就复杂多变的咖啡市场,瑞幸又该如何真正“重生” 。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