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造假事发538天后危情缓解?瑞幸“翻身”言之尚早( 三 )


据瑞幸透露,计划2021年实现整体盈利 。
瑞幸“重生”变数很多就在瑞幸深陷财务危机的之际,中国的咖啡市场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产咖啡品牌层出不穷,频频获得融资,仅Manner咖啡便在五个月之内获得了三轮融资;外资品牌Tims也在加大国内布局,加速开店计划 。
据凤凰网科技不完全统计,仅2021年上半年,便有Seesaw、鹰集咖啡、时萃Secre等14个咖啡品牌完成了融资,融资金额近70亿元,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IDG资本、腾讯创投等头部投资机构 。
不仅如此,喜茶、奈雪的茶等新式茶饮品牌也布局了咖啡品类 。比如奈雪的茶,在2020年底开了家主营咖啡的“奈雪PRO”店,上线多款咖啡饮品;喜茶也结合果汁、气泡水等产品推出多种咖啡产品 。
据咖啡行业相关数据显示,随着全球部分国家和地区饮用咖啡的渗透率提高,预计2019年-2025年的全球现磨咖啡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为5.7%,预计到2023年中国咖啡消费量为10.8杯/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806亿元,上升空间较大 。
“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品质化,这种需求在增加,咖啡厅是他们未来选择的地点之一 。”食品行业分析师表示,从饮品来看,消费者购买咖啡、茶饮的比例也在提升,对瑞幸来说,以后的逻辑是去咖啡化,更多是要涉及其他饮料、轻食等,但前提还是要先把咖啡的盘子做起来 。
不可否认的是,咖啡的市场需求和空间的确存在,未来也将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入局,但未必都可以盈利 。目前除了星巴克以外,国内大型连锁咖啡品牌大部分均靠融资过活,或者依靠母公司的资本 。比如奈雪的茶,在港股上市后随即破发,其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合计亏损超过3亿元 。
瑞幸也不得不进行反思,其门店多数不过十几平米,咖啡取完即走,并没有给消费者提供过多停留的空间,与星巴克“第三空间”的概念背道而驰 。
更有顾客表示,“瑞幸的咖啡越来越不像咖啡”,“美式也越来越难喝,如果没有折扣,估计不会买” 。
面对日益“挑剔”的消费者,以及本就复杂多变的咖啡市场,瑞幸又该如何真正“重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