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次“生物-心理-社会”联合咨询的探索( 二 )


一个小时后,进入专家集中讨论阶段 。孩子和父母暂时回避,几位老师就刚才与来访者一家人对话进一步讨论 。
王智雄医生总结了患者的情况:
患者当前已经不存在明显的抑郁症状或者躁狂症状,一般情况下心情比较愉快,偶尔因为某些事件而心情变差,也属于正常的情绪波动,非病理性的抑郁心境 。
兴趣和精力方面,除了学业,基本上都恢复,能规律打游戏、轮滑、打篮球,并且从中能够获得该有的乐趣感;有一定自知力,对既往自己的精神症状具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和判断能力;自我评价适中,也能较为客观的评价周围人和周围事物,有一定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在“渡过”的亲子营活动中主动积极,能帮助很多人,得到大家的表扬和赞赏 。
注意力、记忆力和智能正常,只是不愿背书本知识 。食欲恢复正常,夜眠较好,作息健康 。对未来学业无任何计划,问及不愿上学的原因,回答学校一天八节课,学校椅子坐着不舒服,语文课讨厌背课文,数学课还好,英语课觉得老师啰嗦,不愿参加考试,最主要操场装修不能打球,每天很累很枯燥 。
对校园社交不害怕,目前愿意去上学,主要是为了有伴儿能一起打球一起玩 。但心思不在学习上,比较安于现状,觉得当前的生活很快乐自在 。
日常生活自理方面有一些懒散,不大注意个人卫生,不爱刷牙、洗澡,需要家长经常提醒和督促 。患者本人觉得能开心的活着就好,问及怎么保持开心的活着,回答要赚钱,但不知道以后如何赚钱 。上述心理状态已经持续了大约7个月 。
本次个案在症状、功能、生存状态主观感受和环境资源等方面的状态恢复程度是很高的,不足之处主要集中在学业 。
张进老师也作了分析:
孩子小时候没有被人欺负过,亲子关系较好,只是父亲陪伴少,父亲在他七岁时去国外上班,那时他总盼望放假,因为这样就能和父亲团聚了,父爱是缺失的 。10岁无明显诱因下突然起病,家族史中大爷和堂姐都被诊断为“抑郁症”,考虑患者可能是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 。
目前状况符合临床治愈 。现在孩子和家属要充分了解双相情感障碍两极症状的表现,防止复发的前提是自我觉察,觉察后才能及时自我调整,这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意义很大 。
任何一个学生休学都会痛苦,学生时期不上学,他会一直纠结愧疚,目前孩子复学困难,但并没有被欺凌、校园阴影等可能阻碍他复学的外界原因 。
因此,我倾向于应该鼓励孩子上学,否则生活很容易不规律和变得紊乱,孩子会越来越懒散 。
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过渡阶段,比如参加渡过的训练营,上一对一补课、减少和同龄人文化课水平的差异,他需要有一个被引导的过程,被溺爱是走不进社会和校园的 。
于青、樊瑞娟、品兮三位心理咨询师分析认为:
孩子休学期间一直没有和同学联系过,猜测孩子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复学后人际交往对他可能是个坎儿 。
孩子本身是想上学的,但是似乎一直缺乏足够承担压力性责任的能力,面对要求和困难时会容易退缩,父亲在家庭中一直缺位,且性格内向,需要父亲更多的主动和积极鼓励,坚定起来给孩子适当的压力和引导,父母要学会温柔的坚定,给他高质量陪伴,帮助他回归学校,但也不要太着急 。
孩子有那么多兴趣爱好,一方面,家长可以多深入和他交流他喜欢的东西,比如打球,不能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上学的话题上,要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对他本身的重视,而不是只关注上学;另一方面,如果复学普通学校困难,退而求其次也可以考虑让孩子上与他兴趣爱好相关的学校,至少要让孩子有自食其力的能力 。孩子需要思考选择自己的未来,对未来有期望,家长需要激发出孩子积极向上的动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