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究竟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心理学家这样说

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却称:“人之初,性本恶” 。在心理学界,洛克提出心灵的“白板说”,指的是人出生时,心灵犹如一块白板,最后呈现什么状态,取决于后天的描绘 。
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人天生的“四气质说”,分为粘液质、黄胆汁质、黑胆汁质和血液质 。
罗马时期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家盖伦,继续发展希波克拉底的“四气质说”,分为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和胆汁质 。
心理学家|究竟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心理学家这样说
文章图片


这两点适用于一般情形,如果碰到种族危害,比如当子女、民族、人类受到威胁,在适当的时候,人们也会选择牺牲 。
第一点和第三点都很好理解,第二点需要作出具体说明 。
“得到需要、讨厌付出”并不能从字面上狭义理解 。首先,人类的需要有很多,包括物质、荣耀、存在感、自尊感、被需要感、自我效能感等等,相对应付出也是多样化的 。
在人际交往中,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付出,另一个人恰好需要这份付出,并回馈信任和肯定时,表示双方处于共赢状态,互相满足了自我需求 。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付出,但另一个人并不需要,由于某些原因也给予了“付出者”一些正面回应时,所谓的“付出者”就变成了索取者,他索取了他人的回馈,但没有满足他人的需求 。
心理学家|究竟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心理学家这样说
文章图片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用物质来衡量付出和给予,真正的付出者很多时候被当成索取者 。有时候你对一个人越好,他却越来越讨厌你,说明他根本不需要这份好,而你成为了索取者 。
一个人被索取了自己不愿意付出的东西时,就会产生厌恶 。因此,人们得出人心本恶的结论时,大概率是没有理解人际交往的运作逻辑 。
【心理学家|究竟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心理学家这样说】真正满足他人的需求才能换取回报,自以为是地付出会违背人的同质性 。深刻理解求存、趋利避害、种族繁衍,不以善和恶片面定义人类,才能真正摸到人的本质,从而作出正确选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