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女大学生因抑郁症被拒绝登机,患者出行到底该怎么做?

01、抑郁症患者登机引起的风波
10月13日,一名抑郁症患者被航空公司以“有精神类疾病,情绪激动”为由拒其乘机 。
据报道,当天下午,于海和女友毕敏(均为媒体化名)准备搭乘春秋航空的航班到南京看病 。在过安检时,毕敏持续出现双手颤抖的症状,航空公司的员工便叫他们到登机口进一步询问 。
抑郁症|女大学生因抑郁症被拒绝登机,患者出行到底该怎么做?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如果居住地缺乏优质的医疗资源,想外出就医,也应该采取“就近原则” 。
业内公认,国内精神科医疗机构有“四大巨头”,分别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湘雅二院精神科及华西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分别位于北京、上海、长沙及成都 。
患者可就近就医,减少路途上的风险,也便于复诊 。
像该事件的患者毕敏,她身在山东,离北京其实更近,但选择远赴南京就诊,这就难免增大了出行期间的风险,她和男友应该做好更充分的心理准备 。
第二,出行时,尽可能选择相对舒适的交通工具 。
精神心理障碍患者首选的交通工具应是高铁,速度快,时间不会太长,列车上的活动空间也较大,车窗外的景色也能舒缓压力 。这些因素都能降低患者情绪波动的风险 。
而且,高铁基本准时,不容易引起患者的焦虑情绪和灾难化思维 。
相反,飞机看上去很快,但其实加上候机、登机、交通接驳、飞机晚点等情况,所耗费的时间不一定比高铁少 。
而且飞机机舱空间狭小,乘客之间挨得较紧,容易引起患者紧张、不安情绪,或引发人际矛盾 。
第三,出行前,陪护人一定要跟患者提前沟通,商量好遇到突发事件的应对方式,尤其是一定要坐飞机的话,准备工作一定要做足 。
比如,如果是父母陪患病的孩子出行,而且选择了坐飞机,那么父母应尽可能将出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引发孩子情绪波动的事件罗列出来,与孩子仔细沟通对策,强调遇到难题时应该保持理性和尽可能稳定情绪,才能顺利达到目的地 。
我们曾接诊过一位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患者小超,他们的居住地离广州较远,每次前来我们机构进行心理干预都需要乘坐飞机 。
小超因遭受过来自于外界的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表现为严重的社交恐惧症,与人交流容易产生负性情绪,甚至有一定的暴力倾向 。因此,小超的母亲每次出远门前都会与孩子进行交流,做好预防措施 。
今年年初,小超及父母在国外度假,但随着国外疫情日渐严重,小超的情绪有所波动 。小超的母亲决定带孩子回国,但长时间乘坐飞机、转机、途中感染风险等难题令她十分焦虑 。
【抑郁症|女大学生因抑郁症被拒绝登机,患者出行到底该怎么做?】她向我求助,我便引导她一定要给小超打好“预防针”,包括分析国内外疫情情况、做好最坏状况的应对,保持积极心态,遇到突发事件不能冲动等等 。
最后,小超一家整整花了48小时,终于回到了祖国接受隔离,并最终顺利解除隔离,在这期间小超的表现很好,情绪稳定,母亲非常欣慰 。
第四,若孩子服用药物后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出行前可以与精神科医生沟通,适当调整药物 。
部分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服药后,会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如手抖、流口水、反应迟钝等,这可能会引起旁人的注视或有色眼光,令患者感到不安、耻辱甚至愤怒 。
所以,如果有这样的症状,最好咨询大夫开具相关的药物或者降低药物服用的剂量,控制副作用,降低风险 。
最后,希望大家面对这一类新闻事件时要理性看待,不要污名化“抑郁症”患者,更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抑郁症” 。这并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甚至会加重患者病情,危及社会的安定 。在日常生活中,抱着包容的心态,理性而有人文关怀地面对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