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慕明|精神医学需要更多颠覆传统认知和假说的科研
做科学研究,到底是为了证实假说,还是推翻假说?很多研究者可能会回答是为了证实假说 。
我在复旦大学攻读硕士时,当时的我、同学、甚至导师们也是这样认为的 。我们先在主流观点的假说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观点,然后设计实验,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实验得到符合假说的结果 。
如果实验结果支持我们在主流假说基础上提出的观点,我们会非常高兴,认为实验进一步证实了主流假说是对的,我们的实验也是成功而正确的 。
而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我们的观点,我们首先会怀疑我们的观点有误,如果结果不支持主流的假说,我们更是认为一定是我们的方法不够科学、样本不够完美等等原因 。总之,实验失败了,接下来要继续修改实验方法,扩大样本量等 。
换言之,我们的观点也是在主流假说基础上的一个小分支而已 。而且我们当时认为,科研实验的结果应该是用来论证已存在的假说,这就是科研的意义 。如果得出了不支持假说的结果,那肯定就是实验的问题 。
毕竟,那么多教授、学者都说主流假说是对的,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介研究生,哪里有资格说它是不对的?这就是很多高校学生、导师、甚至是研究员们的惯有思路,几乎一直在主流假说里原地打转 。
很明显,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科学研究必定会进入了盲目从众、不敢推翻权威的死胡同 。
我国中科院院士蒲慕明就发现了这一点 。今天9月,我国中科院哲学研究所正式成立 。在揭牌仪式上,蒲慕明发表了发人深省的讲话,他说:
【蒲慕明|精神医学需要更多颠覆传统认知和假说的科研】科学界有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很多学生和导师都没有真正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对假说和实验的意义没有正确的概念 。
科学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证实假说,而是寻找反证 。假说是一种猜想,如果不能预测实验得到的结果,就需要进一步修正,提出一个能解释实验结果的新假说,这是对假说的重要反馈环节 。
这种从假说到反驳到新假说的出现,是推动科学进展最有效的模式 。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番话一下子让我想到了精神医学中的“单胺神经递质”假说的现状 。
“单胺神经递质”假说认为,大脑中有3个主要的神经递质系统:去甲肾上腺素(NE)能、多巴胺(DA)能,以及5-羟色胺(5-HT)能神经递质系统 。抑郁症的主要发病机制,就是这些神经递质的浓度出现了异常 。
研究人员基于“单胺神经递质”假说开发了不少新型抗抑郁药,广泛应用于精神科临床,并在整体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抗抑郁效果 。应该说,“单胺神经递质”假说是有一定科学性的 。
但也有很多临床实例表明,不少抑郁症患者服用这些新型抑郁药后,虽然神经递质水平得以改善,但症状仍未缓解 。有的抑郁症患者甚至没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的指征 。
可是,在精神医学临床研究领域,关于这些“反证”的深入研究却是少之又少 。大部分精神科医生和研究人员仍在孜孜不倦地做实验、发表论文,力求证实“单胺神经递质”假说是对的 。
就如蒲慕明院士所说:假说是永远无法被证实的,因为是不可能对涵盖所有实验参数空间进行所有可能的实验 。
所以,与其总是重复相同的、意义不大的实验来“证实”单胺假说,还不如探索一下在哪些情况下,这个假说可预测结果,而哪些情况则不可以 。然后再修正这个假说,应用到精神科临床用药上,促使医生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更有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
推荐阅读
- 槟榔|“今天嚼的槟榔,明天吐的是血“,小伙嗜嚼槟榔被切半条舌头
- 精神分裂症|为什么是我得了精神分裂症?与这3大因素脱不开关系!
- 快走|走路能延寿?多项研究表明:每天快走,或能防4种癌
- 高血糖|会诊必备|有关“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管理,须搞明白这10个问题
- 超市|英国男子向超市食品注射不明物体,可能是他自己的血!这?
- 哈佛大学|哈佛大学研究表明:白头发的人不易患癌?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 高校|高校师生返校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一夜间上海精卫中心月饼火了,院方:仅限内购切勿去医院买
- 癌细胞|明明是胃发生了癌变,癌细胞是如何脱离胃,开始转移的呢?
- 肾脏|怎么判断肾的好坏?若没有这5个表现,说明肾很健康,不用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