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尴尬了几十年的中国药师,何以逆转?

是门诊药房调配发药的“技术工”,还是参与一线用药指导的专业人士?在80年代华西医科大学成立我国第一个临床药学专业后的30余年,临床药师行业之路的探索历经改革变迁,远未结束 。
离开门诊,走进临床,药师们的转型之难
已经退休的药学部主任李明扬(化名)经历了三十多年临床药学发展的起伏动荡 。他觉得,药师在整个临床体系里的尴尬处境,刚到医院的时候便感受强烈 。
1985年,李明扬从中国药科大学毕业,被分配至西南某部队医院的门诊药房,开始了长达30余年的药师生涯 。
八、九十年代,我国药品的总类、剂型、规格都很少,国家号称有8000多个药厂,但大部分均为小药厂,以仿制药为主,只有几个或者十几个品种,稍微有点临床经验的医生自己就可以掌握用药 。
李明扬回忆道,“医生并不习惯自己的处方权遭到干涉,除极少数情况会咨询药师,大部分的时候并不会意识到药师应在用药体系内发挥作用 。”
“审方和病人的用药指导,后续管理一直都是药师的职责,但国家和医院并不重视,院领导也不了解药剂科的工作,药师在整个领域内更多被定位于“技术工” 。并且由于医生和患者对药师并不信任,在职级晋升上也缺乏相关考评,大部分药师根本没有临床学习的主动性,逐渐都转向事务和管理性工作 。”
此外,我国药学相关专业的教育体系一直是侧重“化学模式”,以有机、分析化学等学科为主,偏向于药物研发领域,临床医、药学知识的缺乏一直是年轻临床药师的痛点,由于知识体系极不对等,药师根本无法与医生在专业上进行平等沟通 。
李明扬的专业是药物制剂方向,他告诉“医学界”,那时大学生还是“稀缺人才”,但他刚进医院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对临床医药学领域的知识极其欠缺 。
“就算那时候医院给我们机会去直面患者,指导用药,我们也没那个能力 。”李明扬说道 。
然而,随着中国医改大刀阔斧的进行,情况在2000年以后开始陆续有所改观 。
在传统的医疗体系里,临床医生往往更关注药物的疗效,对患者后续用药管理,长远健康以及药物经济学等方面的因素重视不足 。随着药物种类的更新与增加,医疗机构逐渐意识到在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不良反应以及防控药品滥用等领域需要有专业人士对医生进行辅助 。
另外,医保全面介入后,传统的“以药养医”模式逐渐使得国家相关医疗开支水涨船高 。种种客观原因都导致国家开始重视临床药师行业的教育和发展 。
2002年,国家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颁发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工作为主体的“临床药师制” 。2011年,《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明确了三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5名,二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3名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叶晓芬见证了这一扩张历程 。她所在的临床药师团队,中山医院的临床药师的团队从最初的5人增长至目前的约30人,覆盖院内呼吸、肿瘤、心血管、感染等重点科室 。叶晓芬药师专攻呼吸系统疾病药物治疗,协助医护合理用药 。多年来一直在门诊指导哮喘、慢阻肺患者正确规范使用吸入药物 。
2018年12月,医院开设多个专业的药学门诊,叶晓芬药师坐诊呼吸药学门诊,患者人群主要为药物治疗比较复杂、有治疗矛盾或有治疗风险的呼吸系统疾病者 。
“摇摆”的临床药学专业,开设-废除-再开设
高校临床药学教育体系的改革,医院对药师培养的重视,国家相关的政策扶持,是普及临床药师转型的重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