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将骨质疏松症像“三高”一样管理起来( 二 )


该项目设计基于在国际上推行效果良好的“骨折联络服务(FLS)”和“攻克骨折(Capture the Fracture)”的理念 , 围绕骨折高风险患者开展标准化管理 , 探索多元化、个体化实施路径 , 同时结合数字化平台 , 上下联动 , 持续传递骨健康理念 。
章振林教授介绍说 , 英国等国家已经开展了近10年的FLS项目, 即对脆性骨折的患者提供标准化医疗服务 , 比如 , 通过对患者进行识别登记、评价和治疗的全面体系 , 提高脆性骨折患者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治疗率和依从性 , 进而减少二次或多次骨折的发生 。其需要每年投入相当高的费用 , 雇佣协调员参与骨折后的医护管理 , 目前已运作得相对成熟 。但在我国 , 由于人口基数庞大、患者数量多 , 如何用符合我国医疗环境的模式管理好这些患者 , 是需要我们不断摸索的 。
章振林教授认为 , “骨力计划”项目可以起到领衔示范作用 , 将有助于骨质疏松症的筛查 , 以及患者就诊后的管理等 。从目前情况来看 , 可以先通过“骨力计划”项目进行试点 , 把骨折高风险的患者管理起来 , 教会他们如何定期随访 , 维护好自己的骨健康 , 之后再逐渐推广普及 。
打通三甲医院与社区的转诊管理
现阶段 , 我国民众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普遍不足 , 检测率、诊治率过低 , 存在巨大的诊疗缺口 , 比如 , 大部分患者的就诊和长期管理分散在骨科、老年科、内分泌科、妇科等各种科室 , 缺乏统一、有效的长期管理;大部分三级医院饱和或超负荷运转 , 且院内科室负荷存在差异;骨质疏松症患者社区建设也不成熟 , 基层匮乏优质医疗资源 。因此 , 尽量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效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 。
据章振林教授估计 , 现在真正开展了骨质疏松症专病门诊的社区医院不会超过100家 , 整体铺开得很不够 , 骨密度检测无法得到充分普及;三甲医院和社区医院的骨质疏松症管理也没有彻底打通 , 以致手术后的随访管理跟不上 , 患者后续依然存在脆性骨折的风险 。
No.1
提高主动就诊意识
他呼吁 , 首先要通过政府 , 媒体、医生共同发力 , 提高老百姓的主动就诊意识及治疗依从性 。大家知道高血压、糖尿病需要终身服药 , 事实上骨质疏松症也一样需要长期管理 。骨质疏松患者的高危群体 , 比如绝经后女性应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 , 或至少在社区医院用超声波或其他辅助手段进行筛查 , 如发现骨量偏低 , 可再去大医院进一步就诊 。
No.2
推广骨质疏松筛查
医生要主动出击 , 以社区基层为中心进行骨质疏松症的筛查 , 积极推广骨密度检测 , 争取达到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筛查力度 。“3年前 , 我在上海的10个社区开展了1.4万多人的筛查工作 , 发现有17%存在着不同程度的1~2节椎体的骨折 , 这些人都是骨质疏松症患者 , 却都没有获得治疗 。
No.3
建立转诊机制
政策上应推动建立三甲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的有效转诊机制 。章振林教授说 , 他们在上海探索过一个比较好的转诊模式 , 即每年定期对社区医生进行培训 , 建立骨质疏松症门诊 , 让老百姓首先知道要找谁看病 , 再通过大力推广社区的骨质疏松症专病门诊 , 让更多患者可以方便地看病 , 接受治疗 。他强调 , 三甲医院与社区医院的有效互动 , 无疑是骨质疏松症管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