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如何应对下一场疫情?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还有“COVID-29”( 三 )
姜世勃也在做相关的抗病毒药物研究 。其团队此前的研究发现,以冠状病毒的保守结构域HR1为靶点的多肽EK1对检测的所有人类冠状病毒,包括SARS-CoV-2、SARS-CoV、MERS-CoV、HCoV-229E、HCoV-NL63、HCoV-OC43,以及3种蝙蝠SARS-CoV,均具有抑制作用 。姜世勃还提到,“另外一些保守的抗病毒靶点,如冠状病毒主要蛋白酶(Mpro)或RNA依赖RNA聚合酶nsp12 (RdRp),也可能成为开发有效的广谱冠状病毒治疗或预防药物的靶点 。”
受此次COVID-19疫情的“刺激”,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施一也在加快其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步伐 。施一不久前入选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20年中国区榜单,他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最年轻的研究员之一,2006年至2011年,施一跟随高福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进行硕博连读 。
施一在2020年年底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从今年开始,我才真正开始做一些产业化往下推的事情 。”他试图通过发现新的靶点进行药物研发 。
施一谈到,目前大家熟知的针对聚合酶的药物有瑞德西韦、法匹拉韦等,但在此次疫情中它们的临床治疗效果还有待改善 。“我们最近靶向新冠聚合酶的辅因子结合靶点开展药物筛选,发现有一些多肽药物在细胞水平表现出不错的抗病毒效果,所以我们想继续推动这种新型的广谱性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
施一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人员表示,“广谱药物的研发需要考虑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之所以现在广谱药它有存在安全性的问题,是因为从它的靶点选择来讲相对特异性低,容易产生副作用 。”
施一称,科学家需要突破现有的靶点概念去找到病毒相对特异又保守的靶点,去做相应的药物研发,获得有效性、安全性、广谱性都兼具的药物 。
施一回忆,“在上半年的时候,我就发现你要实际去救这些病人的话,你不是靠你的基础研究发现,相当于远水救不了近火,有这么一种急迫感 。”他尤其想要做的是广谱药物和通用疫苗的研发,“就是为了未来可能再次发生疫情,我们要做出相应的前瞻性储备和应对 。”
抗病毒药物之外,还有一部分科学家在抗体中寻求解决方案 。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谢晓亮是国内最早开启新冠抗体研究的学者之一 。
谢晓亮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人员采访时说道,“我原来也不是做病毒学或者免疫学的,但是是做单细胞基因组学的,这次等于是被疫情给‘逼的’,把我们的专长技术很快用到中和抗体的筛选中 。”他表示,从方法学上来讲,这是高通量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首次应用到突发传染病的中和抗体筛选中 。
2020年的1月23日,也就是武汉开始封城之际,谢晓亮正在瑞士参加沃斯世界经济论坛 。“SARS时期,科学家用了5个半月的时间才测出病毒序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因组学的发展,我们中国科学家在几天内就拿到了序列,我们自己就做这个,所以我当然有预感,就改签了我的飞机票,正月初三(2020年1月27日)回到了我的实验室 。”
谢晓亮认为,疫苗的推出或将“问题不大”,但特效药仍寥寥无几,“总会有新冠病人,我们急需特效药品 。”他将其团队自2020年1月27日开始的工作形容为“一个侦探故事”,利用其在单细胞基因组学的专长,联合佑安医院,从60位康复期病人身上筛选出8558种病毒蛋白结合抗体序列,成功找出14株高活性的中和抗体,其中编号为BD-368-2的抗体表现突出 。“找到抗体并不难,找到高活性的抗体则需要高通量,这是一个几率问题 。”
推荐阅读
- 疫情|疫情暴发600天: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吗?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教授:少吃点肉吧!太多人因肉受罪,如何健康吃肉?
- 疫情|详细数据来了!这轮疫情中新冠疫苗已在起作用
- 疫情|北京等地相继报告炭疽疫情,会不会人传人?中疾控带您一图读懂
- 高烧|男子高烧40度住进ICU,竟是石蜡油惹的祸!看专家如何“缉凶”
- 癌细胞|明明是胃发生了癌变,癌细胞是如何脱离胃,开始转移的呢?
- 癌症|四篇《自然》齐发!这些发现将如何改变对癌症的认知?
- 鼠疫|【疫情防控】鼠疫科普小知识
- 西门塔尔牛|养牛大坑:你知道如何辨别和挑选健康好牛吗?快进来看看吧!
- 北京|最新攻略请收好!疫情防控成常态,北京看病有这些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