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国美们的“无解”零售棋局( 二 )


在商业竞争中,有时打败自己的不是对手的优势,反而是自己的优势 。比如英特尔与AMD的竞争中,反而是因为在10nm制程上的优势,使得英特尔缺乏更高制程的工艺的研发动力,使得AMD在产品力上后来居上 。
零售行业也是如此 。
黄光裕入狱的2008年,零售行业底层商业逻辑发生了改变 。线上成为主流之后,国美没能抓住线上化的机遇,以往的线下规模优势,变成沉重的转型负担 。
彼时之蜜糖,今日之毒药 。谁也没能料到,当年成就国美的三要素,如今却成为了国美止步不前的最大阻碍 。
国美在过去衰落的过程中主要的问题在于,增长总会见顶,存量市场终将到来,而且线下连锁模式有很明显的天花板 。
天花板1:线下市场的规模化效率相对较低
电商的兴起改变了零售行业竞争的维度,相较于数十万投入下的门店,互联网建站运营的成本和触达的规模显然更高 。换言之,相比国美,由于更低的运营成本使得淘宝、京东能够在C端价格不涨的前提下给品牌商更多的利润空间 。
天花板2:连锁模式下,规模化流量获取的效率不够高
从营销上来看,电商对于B端的意义之一在于降低了营销的门槛和成本,简而言之,规模化流量获取的效率更高了 。
举个例子,电商营销是要精确计算ROI的,有着明确的单位获客成本 。但对于连锁模式而言,大水漫灌式的品牌营销,流量获取效率其实并不高,再加上门店面积物理限制,流量增长的效率很难有质的提升 。
天花板3:规模化带来的重资产、重模式在增量市场是生产资料,存量市场则是资产负担 。
零售是十分讲究坪效的,坪效就是门店单位面积产生的销售额,增量时代线下门店的坪效是有上限的,因此,门店越多规模越大,总的坪效就越高,这样的情况下,重模式、重资产本身就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 。
存量时代,门店坪效降低了,规模化的重资产反而降低了商业效率,这也是为什么一些重模式的行业都会经过一个规模化扩张到合理收缩的过程,最终维持在一个资产投入与收益的合理范围 。
这也是为什么电商能够最终兴起,因为电商本身是轻资产模式,整体上资本投入的ROI更高,资产负担也就更小 。
流量时代的转折国美不是唯一一家不适应零售商业变化的企业,同样的还有苏宁、红星美凯龙 。
以苏宁为例,今年第一季度,公司负债高达1570亿元,今年上半年,苏宁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0.91%,至936.57亿元 。
这些企业面临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多年打造的精巧商业结构被以流量为核心的供需分配机制打破了 。
说人话就是,核心的商业模式过时了 。
互联网怪盗团团长裴培曾经提出一个观点:“互联网平台的‘征税权’是超额收益的核心来源” 。
如果说,过去国美、苏宁、红星美凯龙等企业的商业模式,本质上都是通过建立一个交易市场,向品牌“收租”,互联网平台们则是通过自身搭建起的基础设施,向每笔发生的交易“征税” 。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美、苏宁们的衰落不仅仅是因为互联网而失去了对品牌的流量分发权,零售平台的“征税权”也逐渐替代了过去的“流量收租权” 。
直到阿里、京东上市并成为零售业的巨头之后,国美们幡然醒悟,但可惜的是,国美的移动时代转型,来的太晚 。
2020年是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国美全年营收441.9亿,净亏损同比增加了63%,来到69.94亿,连续亏损之下,累计亏损金额来到149.2亿元 。
线下业务方面,超过1200家门店全年销售收入下跌了21.3%,为779亿元,占到总营收的85.9%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