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块|非同一“斑”——应用PCSK9i减少脂质斑块一例

病例作者: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孔令秋
前言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一个慢性过程,涉及众多危险因素且斑块性质多变,冠脉造影无法显示其细微变化、危险发生因素控制力度有限,因此很多医生认为斑块逆转是一个伪命题 。然而随着对动脉粥样斑块的认识不断加深、PCSK9i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使动脉斑块逆转成为现实,有效降低了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全因病死率 。本病例通过对患者长期严格管理与随访,比较使用依洛尤单抗前后该患者脂质斑块情况,证实了该药在逆转脂质斑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为广大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延缓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带来了更多的惊喜 。
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男性,34岁 。
主诉:反复胸闷胸痛1+年 。
现病史:患者1+年前出现心前区憋闷及疼痛感,在重庆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提示“冠心病、三支病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后出院 。出院后患者自行停药,改为中医治疗 。9月前患者出现胸闷胸痛症状加重,遂就诊,予二级预防药物治疗,为求进一步治疗,患者联合使用皮下注射依洛尤单抗 420mg/月 。
个人史:吸烟10+年,每天60支;饮酒10+年,平均每天2两;现已戒烟戒酒1年 。
既往史:高血压病病史1年,最高血压 159/99 mmHg,平素口服培哚普利叔丁胺片,血压控制在 130/80 mmHg左右;糖尿病病史6+年,服用中药治疗,血糖波动在 6.8-8.5 mmol/L;高尿酸血症9月,未予系统监测 。
家族史:其父有高血压病病史,其母有糖尿病病史 。
临床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高血压病 1级
2型糖尿病
高尿酸血症
【斑块|非同一“斑”——应用PCSK9i减少脂质斑块一例】诊疗经过
2019年12月,DSA提示患者发生三支病变(如图1、2)
图1
图2
前降支IVUS检查显示较多混合型斑块(如图3)
图3
右冠脉IVUS检查显示较多混合型斑块,中段脂质成分较多(如图4)
图4
本次就诊提示“冠心病、三支病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后出院 。
2020年3月患者出现胸闷胸痛症状加重,遂就诊 。实验室检查结果:胆固醇 5.0 mmol/L,甘油三酯 1.47 mmol/L,HDL-C 0.97 mmol/L,LDL-C 3.6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 7.1%,尿酸 525 μmol/L,谷丙转氨酶69 U/L,谷草转氨酶30 U/L 。
心脏彩超显示右室 20 mm,升主动脉内径 30 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48 mm,右房内径 35 mm,左室射血分数 65%;三尖瓣反流(轻度),左室收缩功能测值正常,心动过缓 。平均收缩压144 mmHg,平均舒张压 96 mmHg,平均心率61次/分,平均动脉压 109 mmHg 。予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因患者血脂控制不理想,皮下注射依洛尤单抗420mg/月 。
2020年11月,追踪该患者使用依洛尤单抗后情况,实验室检查:总胆固醇 2.57 mmol/L,甘油三酯 1.15 mmol/L,HDL-C 1.12 mmol/L,LDL-C 1.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 7.1%,血尿酸 468 μmol/L,谷丙转氨酶 54 U/L,谷草转氨酶 27 U/L 。
心脏彩超:左房增大;主动脉增宽;左室壁稍增厚;室收缩功能测值正常(LVEF:72%) 。心电图提示无异常 。
DSA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双支病变(累及前降支及右冠脉)(如图5) 。
图5
为获得更加精准的血管内膜图像、评价冠状动脉血管壁情况,患者行OCT检查结果示:前降支远段,未见明显斑块负荷;前降支中段,局部管腔狭窄,局部可见纤维斑块,脂质成分较少;前降支近段,管腔正常,未见明显斑块负荷;回旋支远段,局部纤维斑块,管轻度狭窄;回旋支近段,未见明显异常;右冠近段,少量纤维斑块,管腔未见明显狭窄;右冠中段,局纤维斑块,管腔轻度狭窄(如图6)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