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同工是否同酬、同病是否同价……万字长文解读:当今公立医院十大选择题( 二 )


医院管理要求的预算管理,其基础其实也是基于工作总量的预测,无论是长期的战略管理还是短期的计划管理,都需要将包含工作总量的相关预测分解下去,分解到个人,订立个人的目标系统,这就是精益化管理 。
基于个人工作量的预测和目前信息系统的工作能力,进行工作量的减法考核已具备条件 。可以说,逐渐开始推行的医疗资源网格化,对减法考核应该是医院内生的管理需求 。
与减法考核对应的薪酬模式,就是年薪制 。年薪制的出现,对改变现在收入灰色化、层级化、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都有助益 。
上述这些,在方法、工具、技术上都已不存在任何问题 。问题在于:在人们的观念上,医疗机构的好坏等级层次还是靠门诊量、住院人次、床位数、手术量来比较和衡量吗?
其实,依据连续医疗而形成的患者全生命周期质量评价与患者满意度评价,可能更加适合医疗机构在网格化管理下的考核 。这些从方法、技术、硬件上都已可行,能否施用,还是观念,还是选择 。
三、组织结构是依流程还是依职能构建?
医院传统的组织结构是依职能构建的 。而这已经很难适应今后医疗体系运转的需要 。
分级医疗,包括异地就医,在信息化条件下,其实已是构成了一张信息流动的网 。各个节点是有机融合还是信息孤岛,就在于如何从制度上打破这个已经完全可以打破的信息藩篱 。
每间医疗机构,是一个节点 。这是成本的边界,也是法律责任的边界 。但,这不应该是医疗服务的边界 。
基于DIP、DRG,以及与其配套的就医流程(含临床路径),借助信息系统的连接,完全可以构建基于患者全生命周期的连续医疗服务链条 。尤其是紧密型医联体、网格化管理、全科医生这些制度措施的合力施为,每位就诊患者在全科医生那里开始的每一次就医行为,都意味着一个涵盖了紧密型医联体内所有医疗机构,以及根据疾病严重程度而外接的比如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医疗中心等医疗机构的连续(终身)医疗服务链条的启动,在这一链条中,就医信息、出诊医务人员、病案信息、预后转归等等,都将清清楚楚地存续于信息系统中,与该患者终身相随 。
诊疗质量如何、医务人员的文化价值观理念与技术水平、服务态度水平如何,在这样基于长期主义的行为记录中,应该都可以最大化地实现信息对称 。可以说,基于流程、信息化的医院组织结构的构建,以及基于此的全社会全生命周期连续医疗体系的构建,是已经可见、可行的催生价值医疗的有效有力的抓手,这是强调个体权益的所谓有限治理的资本主义社会所无法达至的 。
基于信息系统和流程管理,将是社会化大生产、大服务的物理化基础 。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可能构建这样的大生产、大服务格局 。
相比流程的连接性、连续性、记录可保存可调取、责任可追溯,基于职能的组织结构建设,是碎片化医疗、责任追查成本过高,无法精细化管理的关键缘由之一 。
按职能构建组织结构,在信息化或者数字化时代,已经是严重落伍,必将被淘汰的 。于此对应的现在广泛存在的职能管理人员,都将依医疗服务流程、职能服务流程中的不同角色而存在,职能管理将让位于流程管理,职能将以流程服务角色存在于流程中 。
医保支付篇
四、同病是否同价?
同病不一定同价,但存在前提条件 。比如地域不同,以及不同的支付方 。
地域不同,意味着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其医疗服务价格不一样 。这一判断,在国内的异地就医报销上就体现得很充分:就医地和转出地的价格不一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