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同工是否同酬、同病是否同价……万字长文解读:当今公立医院十大选择题

自2009年开始的公益性医改至今已过十年,取得的成绩很显著,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 。改革不能停止 。改革还在路上 。
医院内部管理篇
一、同工是否同酬?
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明显脱节的选择题 。理论上,毫无疑问选择同工同酬,而且医院内部管理上也一直提倡同工同酬,但实践中,却因为诸如编制问题、职称问题而做不到同工同酬 。同样的岗位,做同样的事情,有编制的职称高的收入明显高于无编制的职称低的 。
编制改革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从实践上看,存在不同看法和做法,要调和一致很难 。从道理上讲,基层、经济水平相较低的地区,以编制的稳定性来吸引人才,是编制管理的价值溢出,也是政府加大投入的核算基础,实际却是越是大医院、高等级医院,编制数越多 。编制成了行政管理“抓大放小”的帮手 。
职称的存在,是中国特色,怎么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也是近些年的热点话题 。但同样的事情,高职称的来做其费用或价格就要比低职称的高,怎么都说不过去 。
职称不能成为行政管理“抓高放低”的手段,职称的高低应该对应于做具体事情的技术准入门槛和相应的报酬 。合理的方式,对低技术门槛,高职称的不值得做;对高技术门槛,低职称的不能做 。
职称要体现临床医疗领域的技术特点和技术含量,更好更明确地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 。这样的职称设计,会因为疾病类型的多样化、诊疗技术的不断创新而使得职称自然具有了不断精进的特性,也改掉了现在一旦到了正高,就无前进动力的问题 。
编制与职称是当前同工不同酬的直接原因 。对其的改革,并不会完全解决同工不同酬的问题 。
原则上,行政管理由于管理幅度有限而出现的“抓大放小”、“抓高放低”的现象,也需要视情况加以调整和改变 。编制问题,抓住两头,放活中间,可以是今后行政管理的新选择 。即对国家需要的经过实践检验的高技术人才(比如职称评定调整后存在动态特性的正高人员)和基层、老少边穷地区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给予编制备案 。而职称问题,如前述,调整作为诊疗技术准入门槛 。而收入核算方式,应该以基于不同进入门槛而存在的实际工作内容、承担的风险、耗费的资源(RBRVS,资源基础相对价值比率)的差异来重构医务人员收入的相对比价关系,放弃基于与实际工作关系不大的个人标签的差异 。
【公立医院|同工是否同酬、同病是否同价……万字长文解读:当今公立医院十大选择题】同工同酬,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也是效率的基本原则 。
二、绩效考核是做加法还是减法?
这个也是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的选择题 。
都知道过度医疗、诱导需求不合理,都知道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医生会面临很高的道德风险 。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几乎很少对医生或医务人员做接诊患者工作量的考核,以防止出现反向激励导致过度医疗、诱导需求 。其评价的核心与重点是医疗质量,是患者满意度 。
那么,如何激励医生满足医疗服务所需的效率呢?
有些标杆医院,比如梅奥,是文化价值观考核 。这个看似有些不着边际,但如果把文化价值观进行细化、形象化、具体化,其实是可以实操的 。而且,更适合360度评价 。
当然,文化考核不会那么硬,更倾向于一种长期性的培养与塑造 。在讲求硬管理的氛围中,可能无法满足效率的追求 。
若是需要对工作量考核,不论是基层,比如涵盖公共卫生服务,还是高等级医疗机构,比如控制规模的无序扩张,其实都需要对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总量进行预测或预估,当然,新近提出的加强网格化管理,不但方便了预测工作的合乎精度的完成,也框定了工作量的大致边界,必将改变医疗机构的运营逻辑,从原来的开放性粗放式转变为有界性精细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