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黏菌素|最新发布丨中国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 二 )


多黏菌素类药物主要用于CRO引起的血流感染、尿路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虽然多黏菌素类药物应用于临床已有60余年 , 但由于早期研发中对其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等相关研究并不充分 , 并且缺乏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 RCT) , 因此如何准确合理地使用多黏菌素类药物一直困扰着一线临床医生 。Wenzler等[3]对420位有8年以上工作经历的感染病学专家和重症医学专家调查研究发现 , 不同专家对多黏菌素类药物的品种、剂量、适应证以及联合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很大的差异性 , 并且超过70%的专家对多黏菌素类药物使用存在混淆现象 。硫酸多黏菌素B和硫酸多黏菌素E及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有何区别?如何正确评价多黏菌素类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如何确定不同多黏菌素类药物的剂量?是否需要给予负荷剂量?不同种类多黏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无差异?如何选择以多黏菌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治疗方案等许多问题均不明确[4] 。因此 , 为优化多黏菌素类药物在临床合理应用 , 规范其联合治疗方案 , 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 , 减缓耐药性的发生 , 在参阅国内外对多黏菌素类药物的临床研究应用进展及相关指南共识基础上 , 由我国感染领域多学科著名专家发起 , 特制定本共识 。
二、多黏菌素类药物的药学概述
问题3:多黏菌素类药物的结构特点及规范化名称是什么?
多黏菌素(polymyxins)[5] 是由多黏类芽孢杆菌产生的一组环肽类抗菌药物 , 至少有十种不同的结构 ,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有多黏菌素B(polymyxin B)和多黏菌素E(polymyxin E;又称黏菌素 , Colistin)[6] , 二者仅在分子结构式肽环上第6位氨基酸不同(多黏菌素B为苯丙氨酸 , 多黏菌素E为亮氨酸) 。多黏菌素B含有不同比例的B1、B2、B3和B1-I组份 , 分子量分别为1 204、1 190、1 190和1204[7];多黏菌素E主要含有不同比例的colistin A和colistin B组份 , 分子量分别为1 169.46和1 155.46[8, 9] 。国内外已上市注射用多黏菌素类药物有3种 , 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注射用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注射用黏菌素甲磺酸钠)和注射用硫酸黏菌素(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E) , 后者目前只在我国临床应用 。
由于国内外有3种不同的多黏菌素类产品 , 并且它们的治疗窗相对狭窄 , 为防止出现潜在的用药剂量错误而导致的毒性 , 规范化它们的名称至关重要(参照表1) 。
问题4:如何正确理解多黏菌素类药物的剂量单位及其换算?
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CMS)的剂量单位主要有两种表示方法:第一种是国际单位(U) , 多见于欧洲、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第二种是多黏菌素E基质(colistin base activity , CBA) , 多见于美洲、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10, 11];有的国家采用一种剂量单位 , 有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同时采用两种剂量单位 。根据各国药典 , 已经上市的注射用多黏菌素类药物剂量单位的换算见表2 。其中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需应用CBA的mg数表示(注意:这是一个活性单位 , 不是一个质量单位) 。通常的换算方法为:硫酸多黏菌素B , 1 mg = 1万U;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 , 100万U ≈ 80 mg 质量的CMS ≈ 33 mg CBA[12];硫酸多黏菌素E , 1 mg ≈ 2.27万U 。
多黏菌素|最新发布丨中国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