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自然》:“多多益善”,还是“少即是多”?
文章图片
如果你是一名设计师,正打算修改某个产品设计,你愿意继续增加一项新功能,还是愿意精简至上,除掉繁杂冗余的功能?又或者你是位作家,想要在书稿里加强论述一个论点,你更倾向于旁征博引,长篇论述,还是简明扼要,直击要害?我想,大概率你会想做加法吧?因为“加”一点看起来好像比“减”一点来得更容易:毕竟要知道哪些可以被“减”掉,首先得把这些都“加”进去才能被考虑到,而且,“加”常常与更正面意义的词联系在一起,比如多多益善,锦上添花,足智多谋等等 。最近的一份研究表明,“加法”确实是我们行为的默认模式(default mode),当然,如果有适当的引导,我们是可以学会运用“减法”的智慧的 。
文章图片
比如在下图里,受试者需要修改每张图片一些网格的颜色,使图片的上下左右都能变得对称 。他们可以选择把空白网格加上颜色,或者把已有颜色的网格去掉,让它们重新变成空白,两者花费的努力相同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0%的受试者选择了做减法去掉颜色多余的网格,而剩下的80%都选择了加法,补齐了另一半空白网格的颜色 。这个实验证明,做加法果然是人们行为的默认模式 。
- Adams et al.,Nature-
【积木|《自然》:“多多益善”,还是“少即是多”?】那么,人们不倾向做减法,是明明知道“加”和“减”同样能完成任务,只是单纯不喜欢减法呢,还是因为人们压根没有想到可以做减法?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让受试者修改一个乐高积木,目的是让积木的顶端变得可以承受更大的重量,他们每人手中有一美元,完成这个任务最省钱快捷的方式是去掉第二层角落里的那块蓝色的积木(图中红色箭头所示),因为按规定,减去积木是没有损失的;而另一种办法是在对称的另一角补上一块积木,但这将会造成金钱损失 。
文章图片
- Adams et al.,Nature-
在对照组中,研究者告诉受试者:“你可以任意决定如何改变结构,每增加一块积木将损失十美分”,而在减法组中,研究者告诉受试者:“你可以任意决定如何改变结构,每增加一块积木将损失十美分,每减少一块积木则是免费的” 。结果,对照组中依然只有41%的人选择了减法,而在减法组中,使用减法的人数上升到了61% 。这说明,人们常常是因为忽略了减法而选择加法的 。不仅如此,这一结论并不因为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研究者在提示语中使用“改善它”或“让它更糟糕”来描述任务,并不会增加或减少受试者做减法的倾向,这也进一步证明,人们并不认为更多代表更好,做减法也不是因为单纯不喜欢,只是常常忽略它的存在 。
最后,如何才能让受试者主动寻求减法方案,而不是每一次都需要采用“启发式教育”呢?这一次他们继续采用了图一的试验,唯一区别是让增加网格颜色在操作上比减少颜色需要敲击鼠标更多次,而受试者手中任务的目的是用最少敲击鼠标的次数来使图片上下左右对称 。也就是说,这一次试验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受试者必须自己学会使用减法才能正确完成任务 。结果,研究者发现,受试者在多次练习中终于“自学成才”,慢慢掌握了减法的妙处:多次练习的受试者在正式测试中使用减法的频率达到了63%,而相比之下,只练习三次就直接进入正式测试的受试者使用减法的频率则是49% 。而如果在试验过程中增加受试者的认知负担,他们又重新倾向于选择加法,而不是采用最优解的减法了 。这个实验给我们两个启发:第一,只有不断试错才能打破固定思维,掌握最优解决方案 。第二,不要加重大脑的负担,关掉手机电视的干扰,断舍离之后的思考才更有效 。
推荐阅读
- 你好|看了《你好,儿科医生》我才发现,最难带的其实是家长
- 癌症|四篇《自然》齐发!这些发现将如何改变对癌症的认知?
- 医师法|22年来首次大修!权威专家深度还原《医师法》修订过程
- 新冠病毒|《柳叶刀》:最新研究称新冠病毒可能会影响人类智商
- 并发症|最新研究|近半重症COVID-19住院患者出现一种或多种并发症
- 新冠病毒|驳斥“实验室泄漏”阴谋论,多个实锤证明新冠病毒来源于自然
- 细胞|《细胞》:感染新冠会不会得重症?答案或许藏在鼻子里
- 新冠病毒|前沿|可减少99%新冠病毒载量!《科学》报道全新抗疫希望
- 传染病|速扩散!《暴雨、洪水后传染病风险防范指南》
- 免疫|通过饮食调节免疫对抗癌症?《Cell》:可行!酸奶、泡菜等的抗癌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