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柳叶刀:中国成人一半以上存在超重或肥胖,总数达全球第一( 二 )


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变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也呈现低龄化趋势 。
有研究发现,儿童肥胖与高血压存在密切关系,约 50% 的儿童高血压伴有肥胖[3],且超重、肥胖儿童发生高血压风险分别是正常体重儿童的 3.3 倍、3.9 倍 [4] 。
儿童肥胖不但具有延续至成年的轨迹现象,还将影响成年后的血压水平 。
一项名为「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研究(BCAMS)」的研究发现,高血压发病率随 BMI 的升高而增加,肥胖儿童 6 年后高血压的发病率是正常体重儿童的 4~5 倍[5] 。
除了高血压,其他代谢性疾病也是笼罩在肥胖儿童头上的阴影 。2 型糖尿病曾被认为只有成年人才患病,但随着儿童肥胖率的上升,糖尿病发病出现低龄化趋势 。儿童肥胖 2 型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绝大多数 2 型糖尿病患儿属于超重或肥胖 。
此外,肥胖也是哮喘、性早熟、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OSA)、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疾病的高危因素,上述疾病在肥胖儿童群体中的发病率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 。
有一种瘦,叫爷爷奶奶觉得你瘦
孩子们之所以会胖得这么快,与多重因素有关 。
单纯从医学角度上说,肥胖的流行受遗传、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但 30 年的时间显然不会带来肥胖相关基因的巨大改变,那么肥胖率快速飙升的原因更多地来自于社会和环境因素,例如肥胖的环境的变化,行为和生活方式、食物供应和消费、以及身体活动的改变 。
根据相关研究,我国学龄儿童的膳食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脂肪等高能量密度食品的比例过高 。
例如,从 1991 年到 2009 年,我国儿童的脂肪摄入量明显增加,尤其是三大基本营养素中脂肪供能比不断增加,超过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 30% 上限的比例显著增加,2009 年已达到 57.0%[6]。
油炸食品及奶油制品、糖果和含糖饮料等高能量密度食品在儿童食谱中出现的频率和比重,也在不断上升 。
研究显示,过量饮料的饮用会增加肥胖发生的危险 。每天每增加 1 份(12 盎司,330~350mL)含糖饮料的摄入,持续 1 年可使儿童 BMI 增加 0.06 kg/m2,减少含糖饮料摄入可使儿童 BMI 降低 0.17 kg/m2 。
世界卫生组织在 2015 年发布的《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中建议,成年人和儿童应将其每天的游离糖摄入量降至其总能量摄入的 10% 以下 。而我国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 50g,最好控制在 25g 以下 。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
但与营养学家和膳食指南的呼吁截然不同的,则是现实中各种含糖饮料和食品的流行,各类奶茶、甜品、冰淇淋、蛋糕正在无差别地渗透入从儿童到成年人各年龄段人群的日常生活中 。
据《中国儿童含糖饮料消费报告》,一个中国孩子平均每天要喝掉 715ml 的含糖饮料,相当于 2~3 瓶常见规格的饮料 。这意味着,我国儿童平均每天摄入游离糖量,是世卫组织推荐量的 4~6 倍 。
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是「屏幕时间」的大幅度增加 。
从手机到平板电脑,再到电脑和各类多媒体设备 。儿童青少年在屏幕前的时间也不仅仅是进行游戏等娱乐活动,网课等课堂内外的辅导学习让孩子们「粘」在屏幕面前 。
「屏幕时间」的增加带来的不仅是久坐等静态活动比例的上升,有时也意味着更多的热量摄入——有研究发现,16.3% 的城市中小学生看电视、使用电脑/上网时总是或经常吃零食 。平均每天看电视在 5 小时以上的女孩和每天看电视少于 1 小时的女孩相比,平均每天多摄入 175 千卡的能量 [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