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柳叶刀:中国成人一半以上存在超重或肥胖,总数达全球第一( 三 )


除了含糖饮料和屏幕时间,还有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因素:来自祖父母的关爱 。
例如有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和两个及以上的祖父母一起生活,孩子会更容易发胖 [8]。其中的原因很多人都能猜到:「胖娃娃」是传统育儿期待的写照,许多人都认为胖乎乎的孩子可爱、健康,也因此更习惯劝孩子「多吃多长」 。
另外,与祖父母生活的孩子对含糖饮料和不健康的零食摄入量也更高,比如上述研究访谈对象中的老师就表示,不少祖父母在接孩子放学的时候,会习惯性地带着零食来接孩子 。
病人越来越胖,医生们急了
回到开头的吐槽,面对病人越来越胖的情况,除了在临床上苦口婆心地劝,医生们还做了什么?其实已经有一些国家的医生,在含糖饮料和临床试验两个方面作出探索 。
比如在去年,美国儿科学会(AAP)、美国心脏协会(AHA)共同发布了一系列公共政策,力求降低人群含糖饮料的摄入量 。包括提高含糖饮料价格(有研究显示,价格每上涨 10%,含糖饮料消费量会降低 7%)、对含糖饮料征税、限制向儿童推销含糖饮料、鼓励选择更健康饮料的经济激励措施 [9] 。
肥胖|柳叶刀:中国成人一半以上存在超重或肥胖,总数达全球第一
文章图片


参考文献 9
我国在 2003 年就发布了第 1 个成人肥胖管理指南,其后十余年间,我国已经陆续发布或者更新 9 个成人和儿童的肥胖管理指南 。
在我国《健康中国 2030》的规划纲要中,对于肥胖和相关慢性并发症的预防、管理也扮演着重要的一环 。以生活方式干预为核心,以药物干预和外科减重手术为辅助手段的减重医学也随着肥胖的发病率、知晓率及治疗率同步上升 。
尽管关注度逐年升高,但我们仍然面临部分客观挑战 。比如有业内专家认为,我国目前缺乏一些中国本土临床实验,为我国肥胖干预提供更本地化的指导 。
一个以生活方式减重的临床试验参考案例是美国在 2002 年进行的糖尿病预防计划(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DPP),研究人员采用的干预措施是:低脂肪、低热量饮食、每周至少运动 150 分钟(如快走) 。
结果表明,肥胖患者体重降低 7%,2 型糖尿病患病风险也相应降低 。此外,生活方式干预比药物干预(二甲双胍)更有效地预防糖尿病(3.1 年时风险降低 58% vs 31%) 。
随后在 DPP 研究的基础上,诞生了糖尿病患者健康行动(Look AHEAD)研究 。这一研究的设计初衷是明确超重或肥胖 2 型糖尿病患者能否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虽然最终结果并未能证明这一点,但研究中生活方式干预组患者体重和腰围下降、体能改善均较对照组显著 。
除了本地化的临床实验数据,我国也同样缺乏专业的临床营养师、肥胖管理者等等相关的从业人员 。目前国内上市的减重药物和干预手段有限,相当部分的肥胖患者依然在通过自行节食等不规范的方式乃至不规范的药物方式减肥 。
最后,对于那些因为工作、学习压力的不得不「过劳肥」的同行们,我把在临床经常给病人说的一句话分享给大家:工作是老板的,身体是自己的 。摸自己的鱼,让老板发愁发胖吧!(策划:gyouza)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 Xiong-Fei Pan, et al. Epidemiology and determinants of obesity in China. 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 VOLUME 9, ISSUE 6, P373-392, JUNE 01, 2021
[2] 《2020 科学睡眠与心理健康研究报告》
[3] Xi B, et al. Hypertension trends in Chinese children in the national surveys, 1993 to 2009.[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3, 165(3):577-579
[4] Li Y P, et al. Disease risks of childhood obesity in China.[J].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5, 18(6):401-410.

推荐阅读